说到咖啡,估计绝大多数人比较先想到的都是星巴克,那是全球比较大的咖啡连锁店。但美国有一个精品咖啡店品牌,目前全球只有27家店,虽然规模远不及星巴克,但非常火爆,业内都说它有挑战星巴克的潜质。
这个咖啡店品牌名叫Blue Bottle Café,来自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成立于2002年,至今完成了3次融资,投资人中不乏Twitter、Instagram创办人等硅谷科技大佬,摩根斯坦利也有投资。它被认为是将手工咖啡馆商业化、开展规模经营的比较成功的案例。
尽管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Blue Bottle这个名字可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那是1683年欧洲第一间咖啡店的店名。咖啡狂热爱好者的屌丝逆袭 。
创始人兼CEO名叫詹姆斯·弗里曼(James Freeman),今年49岁了,他曾经一度要把吹单簧管当做自己的事业干一辈子,结果他只干了8年多古典音乐。他更是一个对咖啡极度狂热的人。
弗里曼从很小的时候就着迷于咖啡,比较初关于咖啡的记忆来自于四五岁时第一次闻到咖啡豆的味道。在创立Blue Bottle之前,他先后在交响乐团及一家音乐软件公司从事单簧管演奏工作,期间弗里曼做手工咖啡的业余爱好逐渐发酵。
终于他放下了音乐的工作,专心投身咖啡事业。
起初并不顺利,当他将自己售卖独家研制的烘焙咖啡豆理念告诉专业人士时,遭到了拒绝。不过弗里曼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自己掏钱以每月600美元的费用租下了一套烘焙设备自己研发产品,尝试各种咖啡豆和不同的烘焙技术,并且逐渐开始向当地商家推销。
生意的真正开启源自于弗里曼与一位设计师的合作,他以持续一年每周免费提供1磅咖啡豆为报酬,请优秀平面设计师为Blue Bottle设计了一个亲民风格的Logo。
结果一家名为Miette的咖啡馆老板注意到Blue Bottle,并决定尝试使用弗里曼烘焙的咖啡豆。后来,这位“老板”成了弗里曼的现任老婆。
不做人人都爱喝的咖啡
弗里曼不想开一间跟着流行走的咖啡店,更不是成为一家连锁速食咖啡店,与星巴克的路线不同,他走的是深耕小众市场的路线,并开创了一个手工咖啡规模化运作的先例。
不走规模经济,不把一个产品做到所有人都爱,只讨好某领域的狂热者,其中的风险很大。
Blue Bottle与其它主流咖啡连锁靠批发分销咖啡豆盈利相反,其核心业务聚焦在零售店的手工咖啡及咖啡器具销售上,这是一个高投入换取高回报的逻辑。投资人更是看中这一点。
行内对于Blue Bottle的评价甚高,说它是第三波咖啡文化的黑马。[page]
那么Blue Bottle究竟是如何火起来的?
细节,决定了弗里曼与Blue Bottle的成功。细节控:宁可慢,不能滥 第一波咖啡文化指的是,只要是咖啡就去喝,速溶咖啡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波咖啡文化就是以星巴克为首的咖啡饮料化。
现在被称为第三波,是主推优质原料、优质筛选、优质烘焙以及优质冲煮的产地咖啡文化。
只提供烘焙后放置超过48小时的咖啡豆,这是弗里曼的第一原则。
使用昂贵的咖啡机,日式虹吸壶,现点现做,宁愿让客人多等几分钟,也要保证咖啡的多层次口感!比如Blue Bottle 的Cold-Brew(冰滴咖啡),它需等待咖啡与水相融合后,在低温环境下一点一滴萃取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前后一共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从咖啡豆选取,到咖啡制作、出售,店面设计,只要与产品有关,弗里曼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让Blue Bottle有着咖啡界Apple的美称。
在总部的时候弗里曼每天都会与咖啡师“盲试”新研发的咖啡,这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仪式。
为了日本东京店,弗里曼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日式手冲咖啡的技术,在扩张店铺的同时给顾客提供更美味的咖啡。
在东京的咖啡爱好者排队等4个小时就为了喝一杯Blue Bottle手冲咖啡。
Blue Bottle还自己养蜂酿蜜。
店里的价格单简洁明了,每种咖啡只有一个杯号,一个价格。
去年,为了专心经营咖啡店,弗里曼停止了烘焙咖啡豆批发业务,因为弗里曼发现,自家烤出来的豆子再好,放到别家咖啡店里,指不定做出什么样的咖啡来,一定会影响顾客饮用Blue Bottle咖啡的体验。
在进入 Blue Bottle 咖啡厅工作之前,所有员工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
弗里曼说过一句话:“我并没有把一切都做得很完美。但是我认为直觉很重要……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是了解人们的新机会。”
(文章来源:金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