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到了年底电商平台的狂欢。与往年相比,今年双11最大的变化就是套路少了,“喵糖”“盖楼”这类复杂的游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复古”的满减券和大红包。当然,为了追求新意,在各平台中脱颖而出,各大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绝招。
日前,阿里宣布手机天猫APP迎来新版本13.1.0升级,并推出3D购物功能。根据官方的说法,用户可以在没有外部设备的情况下进入3D世界,体验购物,观看艺术展,在户外漫游,甚至参加新品发布会。在3D世界购物时,消费者还可以360度查看产品细节,并通过AR试穿,预览产品在现实世界中的效果。
在这个新版本中,用户打开手机天猫后,只需在名为“猫享3D空”的版块中滑动屏幕即可打开AR购物体验。与一般商品详情页的2D图片相比,猫房的商品可以720°无死角查看,可以随意旋转查看。甚至珠宝、手表等商品都支持AR试穿,而且为了让用户准确体验户外露营产品,还提供了森林、雪山、岛屿等场景,可以模拟真实的露营体验。
但是对于双11的熟客来说,ar购物是一个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概念。早在2017年夏天,阿里就在淘宝上推出了AR Buy+功能。更早的时候,宜家就开始大规模应用AR技术。相比于在商场客厅“脑补”一张桌子的效果,借助AR技术,消费者可以在app上“现身”客厅的桌子。
其实网购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用户的体验感不强。相比线下购物,网购无法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和体验商品,一切靠消费者自己动脑,导致消费者下单后如果发现商品不满意,会选择退货。而消费者的合法退换货需求,势必被电商平台满足,会造成物流等资源的巨大浪费。
现在有了摄像头,陀螺仪,还有其他智能手机已经有的传感器,苹果的ARkit,谷歌的ARcore都实现了只靠手机实现AR。现在手机上的AR功能主要是基于视觉惯性测距方式,即设备的传感器追踪用户周围的物理世界,感知设备与凝视场景的相对方向和位置,然后将三维图像覆盖到物理世界中。
必须承认,AR购物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根据Snapchat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相关报告,80%的ar购物者在购买商品前都因为使用AR而增强了信心,从产品可视化到试穿新运动鞋,到探索不同颜色或尺寸的产品,甚至使用特效或游戏化体验来与商品互动。这就是为什么66%使用AR的购物者不会退货。
借助AR带来的增强现实体验,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近乎线下的购物体验。但是这么好用的函数为什么不能规格化呢?为什么电商平台在双11、618这样的促销活动中,只提到AR购物?这种现象的背后,恰恰说明AR购物并没有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网购中。那么问题来了,电商平台是不是不愿意大规模应用AR技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AR购物只会在消费者端产生“叶公龙浩”的效果。与AR眼镜利用光学原理将图像投射到镜片上不同,这种手机上的AR购物实际上是渲染出来的,相当于在正常的图像上叠加了新的一层。既然是算法渲染,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性能开销,这也是问题所在。
在传统的商品详情页面中只有2D的图形和文字,但在AR购物时,这一切都是3D的。但是,从2D到3D,手机主控的工作量无疑会翻倍。以高通骁龙888Plus控制的一款iQOO8Pro为例。在“猫享3D空房间”中打开任意一款产品一次,需要等待5-10秒左右,旋转产品时会感觉到明显的卡顿感。
如果旗舰机型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入门级机型上的效果无疑会更差,但消费者是在电商平台上购物,流畅的体验是一切的基础。虽然AR购物可以给消费者虚实融合的体验,但是卡顿的问题在消费者端是“一票否决”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电商平台投入人力物力来优化效率。
然而,经过过去几年的冲击,AR购物的负面影响已经根植于消费者心中。花大力气教育消费者,变成了成本和收益的数学问题。很显然,现在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考虑到性价比,把AR购物作为促销节点的噱头,不如将其常态化。而这可能也是AR购物看起来离大家日常网购很远的原因,虽然每年都会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