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道传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吸入带菌的飞沫或尘埃后可引起感染,产生肺部原发病灶。
2、消化道传染:多因饮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结核杆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结核杆菌的其他食物而得病。多产生咽部或肠道原发病灶。
3、其他传染:经皮肤传染极少见。先天性结核病传染途径为经胎盘或吸入羊水感染,多于出生后不久发生粟粒性结核病。母亲产前多患有全身性结核,主要为粟粒性结核病,或生殖器结核。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肺痨阴虚 4 肺痨气虚 5 肺痨火旺 6 肺痨骨蒸 7 肺痨咳嗽 1 拼音
xiǎo ér fèi láo
2 概述肺痨,即肺结核。是以全身逐渐消瘦,伴有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其特征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患。《肘后备急方》称为“尸注”,并谓其“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千金要方》将“尸注”列入肺病门。《外台秘要》指出:“骨蒸传尸,无问少长,多染此病,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可见小儿形体稚嫩,藩篱疏薄,如调护失宜,则每易发病。
肺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儿正气不足,肺脏虚损所致。开始虽病在肺,但其病势的演变对其他脏器亦有影响,临床常兼见五脏形证,其中尤以脾肾二脏最为突出。若饮食调养不善,脾胃气虚,水谷精气不能上归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脾气虚累及胃肠,则见食少便溏。若禀赋薄弱,胎元不足,肾气亏虚,则骨软,行迟,囟门不合。阴虚火乘于肺,肺虚而肾失资生之源,则病及于肾,出现齿迟不生,发无光泽或脱而不长,以及内热骨蒸等;甚则真阴不足,导致心肝火旺,上灼于肺,致消灼肺阴而盗汗不寐,性急多啼,胸疼。由于病变所在脏器的不一,病损性质的各殊,以及病机演变发展趋势的不同,故其证候的表现先后亦各有所差异。有发病缓慢逐渐加重; 有急性发作很快恶化。其病势的一般演变,初起甚轻,微有咳嗽,疲倦,纳减,形体日瘦;继则咳嗽,痰少或多黄白,潮热,盗汗,两颊潮红,甚则咳血;严重者骨髓内消,发焦毛耸,肌肤甲错,音哑声嘶,气喘,大便溏泄,肢体浮肿,以至渐趋于危候。
由于肺痨病变虽在于肺,而其病机关系脾肾。“肺为五脏之天,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其治则应在调补肺气,以复真元的基础上,兼理脾肾。
3 肺痨阴虚肺主气,为清虚之娇脏,喜润恶燥,不耐邪侵。邪侵于肺,先伤肺气,再耗真阴,气阴两伤,清肃之令不行,其症咳嗽,痰中夹血,或大量咯血,潮热,手足心热,舌边尖红,指纹沉紫; 或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润肺以止咳,用月华丸;咳血加藕节,白芨。气阴两虚者,久而不复,母病及子,累及于肾,其症除有阴虚肺痨的表现外,并有肾水亏虚,肝木亢逆的症状,如急躁善怒,甚至瘈疭等。治宜滋阴清火,潜阳安神;用百合固金汤加牡蛎。
4 肺痨气虚
阴损及阳,气津受损,其症既见潮热,盗汗声嘶;又有形寒怕冷,消瘦,短气,食少,便溏。治宜益气补肺,用补气黄芪汤、益气补肺汤,以资后天生化之源。
5 肺痨火旺肺火炽盛,消灼津液。症见高热起伏,咳嗽汗多,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鲜红,舌苔黄厚,脉数有力,指纹紫。治宜清肺泻火,用清骨散。口渴烦躁者,加生石膏、鲜生地;痰壅胸满者,加葶苈子、瓜蒌霜;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者,加丹参、郁金;伴发瘰疬者,合消瘰丸。
6 肺痨骨蒸小儿肺脏怯,患痨病久,阴虚火旺,金水两伤,其热自骨髓而透发,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脉细数。治宜养阴除蒸,用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加减。
7 肺痨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