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爱丽丝怎么样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观影魔日记之十二:《依然爱丽丝》-- 只恨时光匆匆,不能将你铭记,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观影魔日记之十二:《依然爱丽丝》-- 只恨时光匆匆,不能将你铭记
“我并不痛苦,我是在努力挣扎,挣扎着融入、挣扎着和曾经的我保持联系。” 这是《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里面,爱丽丝在演讲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当时电影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魔兄并没有很特别的感觉。现在写下这些文字,心里却突然体会到了那种充满无奈的辛酸。一场必败的角力,输掉就是输了整个世界。 为避免剧透,魔兄还是不打算介绍剧情。 《依然爱丽丝》2014年上映,2015年获得第8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在魔兄看来,朱利安·摩尔实至名归。得到这座小金人,加上威尼斯、戛纳、柏林三大电影节影后,欧、美重要的电影奖项全部收入囊中,成为三大电影节影后加奥斯卡影后大满贯第一人。这份殊荣让魔兄每每念及,慨叹不已。 当时在电视上看《依然爱丽丝》的时候,魔嫂在旁边很平淡地说了一句:“这个不错,朱利安·摩尔,演得很好。她因为这个得了奥斯卡。” 魔兄:“这女的很面熟啊,演的什么电影来着?” 魔嫂:“你能记得的,应该是《时时刻刻》吧?朱利·安摩尔年轻的时候,是著名的大花瓶。” 大花瓶?魔兄眼前闪过了梦露、塞隆、约翰逊、王祖贤、关之琳、李嘉欣、杨幂……,这些中外大花瓶都是魔兄曾经喜欢或正在喜欢的。虽然魔兄对花瓶一向极有好感,也知道欧美花瓶女星多有转型先例,但做为一个曾经的大花瓶,居然可以在表演方面取得如此成就,这已经远远超越了花瓶的境界。群众们都知道,要收获欧洲的威尼斯、戛纳、柏林这三大电影节影后有多难,更别提还要再加上风格和标准迥异的奥斯卡影后! 朱利安·摩尔成功做到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再说了,《时时刻刻》魔兄的印象很深,那里面哪儿有什么花瓶,分明只有演技几乎跟梅姨不相上下的女人。 《依然爱丽丝》全片以生活视角徐徐展开。朱利安·摩尔和鲍德温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围观群众缓缓拉入美国白领家庭生活。 清新宜人的天空,绿树掩映整洁的街道,宽敞明亮的独栋庭院,稍显凌乱却又充满温馨生活气息的卧室、起居室、客厅,美国家庭常见的开放厨房、餐厅,家庭聚会,美国餐馆,开放式的大学园区,行色匆匆的大学生,典型的大学课堂,互助团体,美国的医生、医院,演艺圈潜规则 。。。。。。几乎你能想象得到的关于美国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部影片里一窥其貌。 影片中一个很普通细节,让魔兄摇头不已:刚刚确诊的爱丽丝在厨房吃药,随手取了只玻璃杯,就着水槽上的水龙头接了一杯水,仰头一口把药送了下去。 厨房水龙头直饮,在魔兄的记忆里,只有在很小很小、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曾经在校园里喝过自来水。现在嘛,连用自来水漱漱口心里都打鼓。魔兄为了养鱼,曾经检测过家里的自来水水质。按照中国标准,TDS的检测值在0~50之间的水才能够直接饮用。魔兄家里自来水的TDS值稳定在450~480之间。如果单从指标来看,魔兄敢直接用自来水漱口,已经勇气可嘉了。 整部影片的剧情没有特别剧烈的冲突。导演理查德·格雷泽没有使用上帝视角,而只是让摄像机藏身一旁,细细地记录爱丽丝的病情发展给这个家庭的所有人带来的情感冲击。 相比较而言,魔兄不怎么敢想象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家庭会是什么结局。类似的可能性,魔兄曾经跟魔嫂讨论过。魔兄当时很坚决地表态:“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在家里待着给人添麻烦。”魔嫂当时的表情很古怪:“要真那样,你根本不会知道自己是个麻烦。”稍停了一会儿,又说:“你可别那样啊,别给我找事儿,想想得每天伺候你就难受。” 《依然爱丽丝》从剧本、摄影、制作水准到男女主演和一众配角的演技,在魔兄看来均属上乘,但最终仅获得一大堆最佳女演员的奖项。这让魔兄很有些费解。不过,这至少能证明各大电影节和奥斯卡至少有一点是相似的:描述正常家庭生活的影片,将很难获得评委们的青睐。 影片之外,还有两个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是片中爱丽丝的演讲词。质朴、简洁,直指人心。建议所有学习英语的群众收藏诵读。 二是片尾曲《If I had a boat》,动听处可比孔子闻韶乐,不可多得。总体推荐指数:88(满分100分)适合观影人群:吃瓜群众;文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美术爱好者;电影研究者;表演爱好者。画面美感:9主演颜值:9放松指数:8故事情节:8制作水准:10观后情绪:9荷 尔 蒙:8整体节奏:9影响持久力:9看了又看指数:9附演讲词(来源于网络) Good morning, it’s an honor to be here. The poet Elizabeth Bishop once wrote: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t is no disaster. I am not a poet. I am a person living with early onset Alzheimer’s, and as that person I find myself 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every day. Losing my bearings, losing objects, losing sleep, but mostly losing memories. (Then her speech papers fell on the ground) Em, I think I will try to forget that just happened. (She joked after picking up the papers) All my life, I’ve accumulated memories; they’ve become in a way my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s. The night I met my husband, the first time I held my textbook in my hands, having children, making friends, traveling the world. Everything I accumulated in life, everything I worked so hard for, now all that is being ripped away. As you can imagine, or as you know, this is hell, but it gets worse. Who can take us seriously when we are so far from who we once were? Our strange behavior and fumbled sentences change other’s perceptions of us and our perceptions of ourselves. We become ridiculous, incapable, comic, but this is not who we are, this is our disease. And like any disease, it has a cause, it has a progression, and it could have a cure. My greatest wish is that my children, our children, the next generation do not have to face what I am facing. But for the time being, I’m still alive, I know I’m alive. I have people I love dearly, I have things I want to do with my life. I rail against myself for not being able to remember things. But I still have moments in the day of pure happiness and joy. And please do not think that I am suffering, I am not suffering. I am struggling, struggling to be a part of things, to stay connected to who I once was. So living in the moment I tell myself. It’s really all I can do. Live in the moment,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and, and not beat myself up too much for mastering the art of losing. One thing I will try to hold on to though is the memory of speaking here today. It will go, I know it will, it may be gone by tomorrow. But it means so much to be talking here today like my old ambitious self who was so fascinated by communication. 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It means the world to me. Thank you!(为避免剧透,请原谅魔兄不把这段演讲的中文贴出来。有需要的群众可自行搜索。)
《依然爱丽丝》观后感:改编自莉萨.热那亚的小说《我想念我自己》
《依然爱丽丝》改编自美国作家莉萨.热那亚的小说《我想念我自己》,如果拿原著与电影来对比,会认为影片没有完全演绎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内心大戏,当然,影片可圈可点的地方也很多,特别是女主朱丽安.摩尔的精湛表演,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励志又温情的色彩。Alice在家里找不到厕所及找不到手机的那一段,看得人很纠心,得益于朱丽安极其到位的表演,她把一个记忆正在快速消失的人的焦虑、彷徨、不安、不甘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她的失声痛哭和歇斯底里,既是一种哀怨,更是一种无助。影片两次出现了Alice跑步的场景,两次都毫无例外的将Alice迷茫、不安、寻找的眼神留给了观众,在熟悉的街头迷路,在熟悉的世界迷失自己,这是多么残酷的人生!Alice有过轻生的念头,在患病初期,或者说在自己的记忆还没有退化到不认识人甚至不知自己是谁的时候,给自己录了个视频,提醒自己到了最糟糕的时候(成为家人累赘的时候)用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Alice的记忆快速退化到几乎毫无记忆的时候,她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段视频,但这个时候,她已不记得这个提醒的初衷,是基于什么目的,只是盲然的照做,好在紧要关头小女儿的出现阻止了她的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正是影片要表达的旨意——只要有柏拉图式的坚持,什么艰难困苦都会过去。影片没有用更大的篇幅去诠释人应该如何去学习接受失去,但透过Alice的演讲,不难发现,学习如何接受失去是一门艺术,影片中Alice在演讲时为了避免自己记忆衰退重复念稿的尴尬,竟然使用了荧光笔作为辅助工具,念一句标记一句的这个特定动作,令人唏嘘,Alice在演讲中说到“今天的演讲,或许明天就不记得,这段记忆或许明天就会消失,但今天的演讲对我还是有很重大的意义”,或者导演就是想透过这个细节,揭示学习失去是每个人的必选课程,在短暂的几十年里,要接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也要接受记忆消失的痛苦吧。影片在让我们学习“失去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同时,也表达了“失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的主题,影片中Alice的小女儿Ledia因为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与妈妈吵起来并生气离开,第二天,她向妈妈道歉,但Alice已然不记得有吵架这回事;另一件事也说明了这一点,Alice因为不赞成丈夫要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与他吵过架,后来的某天,他们一起去Alice曾经任教的学校附近吃冰淇淋,丈夫问她是否还想呆在这里,Alice说了一句“还没有吃完就要走吗?.”他完全不记得丈夫所指的“呆在这里”的含义,更不记得与丈夫为是否呆在这里吵过,看到这里,观影的人无不会心一笑,谁说失去不是另一种获得呢?补记:本片导演是 理查德 · 格雷泽 ,影后 朱丽安 · 摩尔 凭这部电影拿下2015年第72届美国金球奖超佳女主角,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倾力推荐了这部电影,影片于2014年9月8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2015年1月16日在北美公映。剧情介绍:影片讲述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功女性爱丽丝·豪兰的故事。五十岁那年,爱丽丝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有一天,她还突然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迷了路。医生的诊断彻底改变了她的生命,也改变了她与家人和世界的关系。她患的是阿尔兹海默病,她的记忆跟不上遗忘的脚步,她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失去了与外在世界的连结。但是,在家人的浓浓爱意陪伴下,她勇敢地为每一天而活,为当下而活。莉萨 · 热那亚( Lisa Genova ) ,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研究主题是忧郁症之分子病因、帕金森氏症、药瘾、中风引发之记忆丧失等。她是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网上专栏作家。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依然爱丽丝》—爱尔茨海默症之殇
《依然爱丽丝》以女主的角度展现了女主爱丽丝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本人及家人一系列变化。影片中的爱丽丝是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功女性,任职于知名大学的教授,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丈夫也是教授,可就是这么一个高智商的完美女人,却在五十岁那年发现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有时候会在原本熟悉的路上丧失方向感而迷路,她感到了恐慌。在她鼓起勇气就诊后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随着病情的发展,她逐渐出现失认、失用、失语症状,开始迷失自我,甚至差点放弃生命,但在家人的陪伴支持下,勇敢为每一天而活。以上正能量应该是电影所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以及所有影片的解读,但是生活却依然只是生活。就是该电影、原版小说作者都旨在让我们观众体会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家人在饱受病痛折磨后依然能坚持自我、积极乐观、珍惜每一天,可我只想说,这仅仅是你们旁观者的主观愿望。实际上,可悲的是,真正的生活却远没有我们期望地那么富有戏剧性,那么充满励志。而在灾难降临时,绝大多数人唯一能做的仅仅是无奈的接受。就像大家所熟知的阿尔茨海默症,它是一种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65岁以前发病又叫早老性痴呆,病程较老年性痴呆更为急促。我无法想象患者本人面对原本熟悉的人却渐渐认不出,原本可能极其平常的洗衣做饭却变得不知所措,原本可能引以为豪的工作却变得极为笨拙时内心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恐慌绝望,但是真正恐怖的是,病程发展到最后他们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直到丧失意识,身体机能慢慢丧失,生活无法自理,完全瘫躺在床上直至死亡。作为清醒的看着这一切的患者家属,他们又是怎样的痛心疾首!最爱的亲人慢慢地常常忘带家门钥匙,就算带来也必须开门时从一串钥匙里一把一把地试着开门,她不知道家里灯的开关在哪里,说过的话不断的重复说又不断的重复忘记,烧饭总是烧糊,出去突然会不认得路,洗衣机、电饭锅、微波炉不知道怎么用,不再会穿衣服、大小便不会自理,不再认识你,甚至失去语言功能,其实此病到这里都并没有那么糟,电影在此戛然而止了,所以依旧打着励志牌鼓舞人心。然而真实却往往还能更糟然后更糟,接着该病的患者大脑继续萎缩,完全丧失自我意识,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大脑方面的其他神经性疾病首先会并发,接着吞咽功能丧失,直至需要鼻饲喂食,那时肌肉运动神经功能也基本丧失了,只能躺在床上,其他心肺功能也开始衰退,患者多死于器官衰退引起的并发症。而家属仅仅只能眼睁睁地目睹情况的不断恶化,直至至亲死亡。影片中爱丽丝曾经说过宁可得的是癌症,至少可以向其他人谈论,而这种病让她感觉羞愧。其实这几乎是所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家属的心声:羞愧。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向周围的人正常地谈论该病。科技发展至今,目前的医学在大部分疾病面前依然是束手无策。既然现在的医学尚无法解释及治疗此病,而此病的患者需要忍受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和尊严的丧失,我认为有时接受无奈的现实远比强行地励志更合适。此片作为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毫无疑问当之无愧,演员演技真挚、剧情震撼人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个人认为仅有一点点小瑕疵,如果结尾处可以正视该病晚期的症状而不是在中期症状处就结束就更加完美了。
里奥约翰爱丽丝什么电影
《依然爱丽丝》。《依然爱丽丝》是2014年上映的影片,由导演理查德·格雷泽指导,朱丽安·摩尔、亚历克·鲍德温主演。_电影主要讲述了50岁的大学教授爱丽丝,不幸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医学称谓)以后,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不气馁不放弃,勇敢面对生活的故事。没有绚丽特效,没有刻意煽情,整部影片以极其中规中矩的手法,以爱丽丝的病情为主线,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却让人禁不住地为还不算太老的爱丽丝患病而难过,为她偶尔清醒时的足够理智而自愧不如。
以上就是关于依然爱丽丝怎么样(观影魔日记之十二:《依然爱丽丝》--)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