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精神辞职”的打工人:被劝退、被恶评、被工作PUA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精神辞职”的打工人:被劝退、被恶评、被工作PUA

收藏  分享
开菠萝财经公众号323

“精神辞职”的打工人:被劝退、被恶评、被工作PUA

“精神辞职”最近在这群工人中流行起来。

所谓“精神辞职”或“安静辞职”,其实并不是指辞职,而是指在职场上停止努力,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只完成最低限度的职责的心态。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按时下班,从不加班;下班时间不回复任何工作消息;不要对工作项目的质量和时间给出超过预期的结果...一般来说,这种状态就是,躺平了但没完,躺烂了但没完全烂。

但是,菠萝财经和三位曾经在职场实践过“精神辞职”的人聊天,发现对于很多被迫涉足职场的工作者来说,如何在不影响工作效果、不耽误生活享受的前提下,把握好这个度,并不像职场博主说的那么简单。

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的人,一开始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因为不想牵扯进来,决定“精神上辞职”,但被领导以拖累团队业绩为由劝退,最终选择辞职。

在一些国企,“精神辞职”后的表现还不如同期的学生,还被诟病“很闲”。但生活的充实抵消了工作中的挫败感,决定坚持下去。

创业公司有些人因为能力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但回报不成正比。“精神辞职”后,他们首先过不去的是责任感和自尊心,打算真的辞职,找回自己的生活。

“精神辞职”似乎并没有让职场人变得更轻松。说到底,太难匹配现在的职场环境了。

你工作越努力,得到的报酬越少,

我开始在职场上搞砸了。

陈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23岁员工

去年3月,我加入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今年年初,我经历了三次项目团队调整。终于意识到这份工作没有前途,于是开始在职场上混,不再努力,拿底薪。

两个月后,今年7月的一天,组长找我谈话,劝我尽快辞职。

其实在我来这个大厂的初期,我绝对是一个“拼命三郎”,因为一开始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升职。在第一个项目中,当别人打电话时,我总是提前40分钟上班。我不是组长,但我的工作量不亚于组长。

在小组中的表现排名决定了工资,但组长却让小组非正常参与。结果是,努力的人月入垫底,投机取巧的人工资高。有一个月,我以11万元的业绩排名第一,在全组排名倒数第三,而业绩第二的同事拿到了倒数第八。

还有就是因为当时群里有数据造假的情况,我向高层领导汇报了,能得到的只有他的口头安慰,告诉我他之前的职场经历并不容易。事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如果事情败露,高层领导也要负责。他不想小题大做。

但是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我开始抗拒这份工作,拼命找机会跳槽。还好,高层领导把我送到了第二项目组。

在那里,我度过了艰难而舒适的五个月。每天早晚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做表格,跟数据。很累,没有额外的工资,不过还好,组长肯定了我的努力。最后,我等来了新一轮的竞争,提交了申请。就在我以为一切都会好转的时候,公司降本增效,整个集团都被解雇了,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人。

我被迫调到第三项目组。这是一个更加地狱般的团体。加班几乎是日常,核心员工很排外。每周都有人离开。当时有个项目组在招人,我去应聘面试。我清楚地记得,5月的一天,我同时收到了“晋升考核不成功”和“转岗面试不成功”的消息。那天晚上回到家,我哭了很久。

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影作品中的反派可以变成反派?”其实那些反派一开始只是想得到奖励的小孩子。他们也试图融入领导群体,但在一次次失败后,认清了世界,心态开始扭曲,从而成为反派。

从此我进入了一种“精神上听天由命”的状态,开始撒娇,抱着“大不了被开除”的心态。公司有标准业绩线,但团队领导把标准业绩线翻了三倍,让我们“滚进去”,让他受益匪浅。我就坚持公司规定的标准业绩,等到下班。

到了第三个月,组长找我谈话,说我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全组的表现,要我改正或者要求自己离开。

至此,我已经不在乎公司里的任何人了。我问他,“我拖了全团演出?我有很棒的技巧。”Leader笑着说:“毕竟业绩不是你一个人能拖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我又怎么管理呢?”

之后就继续烂下去了,不过说实话,身体上累,但是精神上累。我明白了。我不属于这家公司。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不管我早退出还是晚退出都一样。

不久后,我辞职了。以前我以为出国看看世界的不同就能激励自己,但我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接下来,一会儿我要去旅行,去看看世界上更多的地方。

坚持“精神辞职”,

因为我想卷起我的兴趣。

明星|27岁国企员工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四年。我已经从初入职场时的“很投入”,到现在的“精神辞职”状态。

刚入职的时候,为了摆脱早期琐碎的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做一个职场老手。

但这与领导们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的领导工作努力。他经常凌晨两三点给员工发信息,然后第二天八点准时出现在工位上。在他的群体里,下班后被拉去开会,随时分配任务,要求即时反馈,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很佩服努力的同事,所以我是小组里为数不多的其他人。

而我想要的是一点下班,生活和工作划清界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渐渐地,我开始“精神上的辞职”。除了工作,我什么都没拿,也从来不让工作占据我的生活时间。

为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部门成立新团队时主动申请调动。现在的小组,工作时间和内容比较固定,我也不会经常被临时安排加班到很晚。

但是,我还是坚持在新团里“精神辞职”。比如有一次,我直接拒绝了领导的工作安排。当时他让我临时负责一个新项目。我知道即使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也达不到最终的目的,甚至可能要背黑锅,所以我直接拒绝了。领导说这是上面安排的。但是,我还是据理力争了。几经推拉,这份工作被分配给了别人,接手的人两个月后就辞职了。

慢慢的,我发现同一群新员工的业绩大多比我高。与此同时,“我很闲”的言论开始在公司流传。那段时间,我很焦虑。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工作做得很好,能力也不差,却被这样评价。

与其满腹委屈地工作,不如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主动找机会和领导沟通,向他反映当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同事的“原则”是“别人下班我才下班,别人下班我才加班”,希望领导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很忙”“很累”,对自己的绩效评价更高。在我看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很努力,但更多的是“无效”。

接下来,我还是会坚持“精神辞职”,因为生活带给我的东西抵消了工作上的挫败感,我也会参与到工作以外的事情中去。每个周末都在为下周做计划,比如拍一组主题摄影,学一首新曲子,几乎每天下班都要补上。

我丰富的爱好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变化。每次公司的活动策划组织,比如年会主持、表演节目,同事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会做好准备。

但是,我不会劝别人停止滚滚而来,像我一样慢下来。“精神上的辞职”听起来很潇洒,其实也需要承受物质上的压力。这种感觉在我想换琴却又舍不得换的时候特别强烈。

我的“精神辞职”可能只是上演。再过几年,我可能就是另一种心态了。最近在考虑发展副业,希望能以一份稳定的工作探索更多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边界。

太负责任了,

“精神辞职”后我变得更加焦虑

小艺|28岁,创业公司员工

工作6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业务能力很好,责任心很强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中很容易被道德绑架——老板因为我的能力而给我更多的工作;同事找我帮忙,因为我是最好的。

久而久之,我成了部门里最忙最累的一个。我的工作量比一些同事多很多,经常同时兼顾几个项目。我通宵写计划,做计划,头发掉的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我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或者说薪资晋升机会没有增加,在工作中没有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觉自己只是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生活好像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

以前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现在和朋友聊的话题我都不能参与了,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关注那个领域的新动态了。周末朋友要求露营爬山,我拒绝了,因为要加班。后来他们组织这样的活动,不再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甚至已经很久没看什么书或者电影了。

我想过辞职,也投了简历,但是现在找一份各方面都不错的工作太难了。我只能试着在心态上做一些改变,告诉自己现在这么差,就算没有工作也不会比这差。

当我带着“大不了裸辞”的心态回来工作时,我也有理由适当地糟蹋它。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辞职”。

我把更多的时间、精神、注意力从工作上分散,不那么追求工作的价值。我不在乎领导的认可,不在乎同事的称赞。五天能完成的工作永远不可能三天完成,能交60分论文的也不一定要90分。突然觉得时间多了。

刚开始的几天真的很爽。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的工作完成度确实被打了一定的折扣,有一次,方案甚至被新入职的孩子超越了。

有一次,我提交了一个可以打70分的方案,但是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想了想,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我起来修改到半夜。在我改变了自己之后,我又开始觉得烦了。我让PUA下班了吗?

在“就这样吧”和“不行我尽力”的反复横跳中,感觉整个人更焦虑了。虽然领导和同事都没跟我说什么,但是我已经开始担心年底的业绩了。当然,我更担心被否定,被看不起。

其实我觉得,在职场中,“精神辞职”往往是一个伪概念。要实现精神上的辞职,首先你得在事业上无所求,没有升职加薪,没有来自工作的价值、意义和成就感,把工作当饭吃睡。其次,你必须接受你可能会被别人评价为“头脑糊涂”或“油嘴滑舌”,这是你们都鄙视的。

而且,你可能随时做好被谈话、调职、辞退或开除的准备。无论是被发现自己一团糟,还是被认为能力平平,都是老板无法接受的。毕竟现在连大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养闲人。你不做,做的人多的是。除非你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否则收拾职场没那么容易。

我的“精神辞职”失败了。现在我已经决定辞职了。如果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就好好休息。比起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可能的焦虑,我觉得更可怕的是把自己耗在无尽的体积里。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墨、星星、小艺为化名。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