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25 日,meta发布了Orion眼镜,这个日子在科技产品交互史上来说,可能与GPT3 发布那天在AI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样。
它们都不是马上落地的产品,但都第一次真正给一个长期被期待又长期被“怀疑”的技术指明了方向,并做出了你可以用到和感受到的原型。接下来的问题是 1 到 100 的问题。
Orion就是人类下一代智能交互平台的GPT3 时刻。当初对GPT3 的不同重视程度,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今天AI竞争的格局,同样的,对可以取代手机的下一代平台有野心的人们,今天是时候好好研究Orion了。1
把轻便做到极致
眼镜是所有“下一代交互平台”候选者里,最不用费口舌解释为什么这个形态是合理的那个。
它面对的问题一直都是,那些人们很容易想象到,而且也在各种科幻电影里看到过无数次的轻便智能的样子,它到底能实现么。
Orion第一次让人们看到和体验到了。
Orion是meta首款全息增强现实眼镜,以 100 克左右的重量实现了微型高级计算机的能力,他的眼镜视野达 70 度,拥有迄今为止最小AR眼镜中的最大视野,能支持手势和眼动追踪,提供沉浸式体验。它集成了全息显示技术和个性化AI助手,与眼镜配套的是一款革命性神经腕带,能够解读用户的脑电波,“手出法随”的体验似乎在实现真正的“心灵感应”。这也让Orion不再有以往各种眼镜类产品的那些长长的线缆。
一切都像一个普通的眼镜。而这是大突破。
它背后是从新材料、新工艺到新技术、新设计的多个环节的创新。
在五年前,meta技术团队评估Orion的设想时,还认为成功率只有10%。他们把核心难点归咎于显示器和视场角的扩张。meta最终为Orion构建了全新的显示架构,在眼镜框架内嵌了微型uLED投影仪,将光线精确投射到镜片上的波导结构。
镜片中的纳米级3D结构折射光线在环境中显示出了不同深度和尺寸的全息图,这些都归功于材质改变带来的突破。
Orion镜片弃用了常规AR眼镜使用的玻璃,采用了管控的碳化硅,碳化硅具有极佳的光学特性,其高折射率和耐用性,使得从投影仪射进来的光可以填满更多的视场,这是实现大视野和高效光子利用的关键,碳化硅帮助Orion实现了小型眼镜70°视场角的大扩张,而 70 度的碳化硅光波导镜片,是现在已知的最大视场角光波导镜片,也被meta开发团队誉为“圣杯”,因其大幅优化了光波导之前的局限。
此外,碳化硅刻蚀工艺在视觉效果的提升上有相当优势,可以使得光波导光学器件视场角更大,色彩还原度和均匀性更高,在彩虹纹效应上也有会显著提升。同时,碳化硅的轻便使得Orion眼镜本体只有 98 克重量,比Quest系列轻得多,仅为Vision Pro的六分之一。
AR眼镜作为戴着脸上的微型计算机,解决好散热问题也是产品突破的关键。Orion的镜框则采用了和航天器相同的镁合金材料,保证了有效导热散热,还提升了元器件精密对齐,以及光学系统精确度和稳定性。
Orion的很多其他组件也围绕散热的目的而设计,比如投影仪中节能的微型uLED,定制的无线组件(帮助Orion去掉了线缆),以及专业的定制硅片,能帮助Orion在运行人工智能、机器感知和图形算法上做到节能优化。据悉,围绕散热,Orion定制了十余款芯片,结果是帮助其在执行手势交互、眼球追踪以及SLAM算法时能把功耗从数百毫瓦降到几十毫瓦。
1
meta的特殊产品路线
这些改变和突破,让Orion不再局限在“AR,VR”的刻板分类里。体验到Orion的不少开发者和分析者给出的反馈是,它就是人类需要的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
Orion在眼镜上集成了多个摄像头和眼动识别摄像头,可以实现6DOF、图像识别、眼动追踪、深度追踪等花哨能力,这使得在这些功能上,Orion像是迷你版的Vision Pro而非又一个AR产品。业界人士指出,这些是典型的VR MR功能,大多数AR厂商无法具备。
所以,对比meta自有产品和市面上的已有产品,Orion是个集大成者,它是功能更强的HoloLens 2,也是走OST(光学透视)路线的Vision Pro。
Orion背后是扎克伯格在meta身上的长期夙愿。长期以来,AR与VR看似同源,但在产品设计上泾渭分明,两个领域的公司也很少跨入对方的河流,但meta却并不拘泥于边界的限制,其元宇宙版图中屡屡出现产品之间的路线交叉,扎克伯格本人在对整个元宇宙生态坚持近乎执念之外,又对AR眼镜项目投注了比VR和MR更多的预算。多年的自研成果,加上技术和营销侧的不断收购和整合,Orion本次完整呈现了meta丰厚技术储备带来的整合效果,扎克伯格自己称之为Full AR,它在硬件和软件定义上更强大,形态也更具移动性。
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说,“你在Orion上看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并且继续认为的下一个数十亿人的主要计算平台的典型愿景。然后所有这些其他东西都将围绕它构建。”另一个让Orion充满想象的事情自然是AI。从扎克伯格本人对AI场景构想的访谈中可以看出,meta一部分路线已经体现在Quest生态之中,而另一部分选择献给Orion。
有了meta当家大模型LIama 3. 2 的加持,meta AI可以在Orion上识别周围环境物体,并可以进行虚实融合展示,比如The Verge记者通过Orion中的meta AI识别摆放在桌子上的配料,制作冰沙,在内容端,Orion在演示中可以结合meta AI进行基础的交互,玩简单AR游戏、实现免提视频通话和多个虚拟屏幕同屏共享等功能。虽然物体识别、虚实融合、AR游戏等都是当下头部AR厂商具备的能力,但从各类AR+AI演示视频看,Orion做到了 60 分以上,而其他家大部分只做到了 6 分程度。
在最近的一个专访里,meta CTO Andrew Bosworth这样形容Orion:“哪怕 5 年前我们自己评估也是只有10%的机会能造出来一台。因为这里有至少 10 种技术是从来没有人做到过的,而最终我们不只是造出来了一个,还造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它是全面运转的,有操作系统,能联网,能让你在上面开发软件的。
你能想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没法走到今天。这就是我们想象中代替手机的那个产品的样子。我们做出来了。”
更大的未来
从meta自身意义出发,其一直受困于缺乏真正的硬件入口,无法摆脱谷歌和苹果的纠缠,Orion很可能成为这个钥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扎克伯格受到了IOS和安卓生态的双重限制,他认为meta在上一时代本能够赚到双倍利润。
而从更宏观意义出发,ChatGPT上线两年,海内外都在对超级应用翘首以盼,但当前的AI-native应用与超级应用的差距仍然巨大,即使ChatGPT本身也无法鹤立鸡群。其中很重要的缺失的一环是承载AI新能力的合适的硬件设备。
Andrew Bosworth在最近的访谈里形容,AI让眼镜不只是通过全息投影让你的虚拟信息存在真实世界里,也让人们可以对真实世界提出交互需求。他透露此前Orion的重点一直在全息能力上,而最近两年AI带来了新可能。让硬件的开发思路可以从一个依然是以手机为核心的世界,走出来。
所以,当Orion等来了AI带来的新可能时,反过来说,AI这两年的进步带来的新能力也有了一个强大新载体的可能。
硬件是采集数据的天然窗口,而XR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一种形式,是同样可给生活、社交方式带来巨变的方向。
回顾上一代移动互联网爆发时期的流量激增逻辑,大模型时代不出现超级应用,本质在于APP们的交互分享做得仍然不够,无法形成用户增长的网络效应,目前MR XR能天然承载用户分享的需求,背靠meta的社交媒体和丰富的游戏储备,Orion有孵化出超级应用的潜力。
从当年 30 亿美金收购Oculus开始,已过去十年,此间meta总共为元宇宙业务Reality Lab(现实实验室)投入近 500 亿美元。期间高额亏损,万人裁员,股东问责,以及苹果谷歌虎视眈眈。最终Orion还是做出来了。某种程度上这也像是OpenAI因为信仰AGI而最终做出GPT3 和后面的ChatGPT的故事。
若同样用这个视角来看中国公司们的机会,其实与GPT3 时刻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处是,在技术方案上的定义权可能已经被meta拿下,追随是不可避免的。而不同的地方是,XR领域有不少已经做了很久的中国公司或华人创办的公司,在接下来加速开展的竞争里,他们在整个生态的建设上并非完全从零开始,以及,这毕竟是个硬件产品,在上下游领域,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依然明显。
比如在6DOF的能力上,XReal已经可以做到,这家一直在追求轻量化的AR公司应该能从这次的Orion路线里得到最多启发;比如已经在B端市场积累很深的Rokid,在海外toC市场销售排行榜上霸榜的Viture,都已经在一些单点上做到了规模化效应,接下来这些公司从Orion身上能得到哪些启发值得关注。
而在供应链端,此次Orion的衍射光波导+全彩Micro-LED的方案,背后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企业,行业里的信息显示,Orion的屏幕来自总部在上海的Mirco-LED企业JBD,也有美国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90%的微型显示技术投资都来自中国,而在光波导的技术方案提供方面,中国公司们也占据很重要的市场地位。
这些优势给了中国玩家们迅速对Orion做法反应的机会,就像扎克伯格对自己在移动互联网错失的机会念念不忘一样,今天有野心参与定义下一代平台和AI时代新的交互产品的公司们,在这个又一个“GPT3 时刻”也需要快速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