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哪些景点不要门票
1、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昌坊口,在鲁迅纪念馆西侧。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外地读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
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门票。
2、安昌古镇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市萧山区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安昌古镇免费,但是古镇里展馆需要联票50元。3、越王台越王台位于绍兴市区卧龙山(府山)东南麓,状如城楼,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
4、东湖东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区东侧,水域面积27公顷。东湖由九条河流汇聚而成,古时喻为“九龙港”,俯瞰犹如一幅“九龙戏珠”图。2007年2月14日东湖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秋瑾纪念馆秋瑾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和畅堂18号,坐北朝南,木构筑,深五进,均为阴阳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较典型的江南民居。
这里北靠林木苍翠的塔山,离清波荡漾的鉴湖不远,境古雅清幽。秋瑾纪念馆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纪念馆”匾额。
三个历史绍兴有名人物【鲁迅有了】
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字伯年。清绍兴山阴人。
父鹤声,善工丹青。
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丰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学徒,后得任熊、任薰教授,初显画名。十一年,太平军入浙东,攻克绍兴,则参加太平军,充旗手。太平军败后,移居宁波,隐于民间,重操画笔,结识画家任渭长。
中年以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884年,小刀会在上海起义,为小刀会“点春堂”作“观刀图”,颇具影响。先后结交当时书画名家吴昌硕、蒲华、王秋年、蒋石鹤、吴友如等。
画法师承陈洪绶、华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响,擅画花鸟山水、人物。重写生,钩勒、点簇、泼墨交互施用,别具一格;赋色鲜活明丽,笔墨不多而形象生动活泼;精肖像画,喜用中锋,浅描淡染,寥寥数笔而神情逼真,执法独到,画风在江南一带影响极大,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画坛任门“四杰”。现存作品颇丰:《野塘两石》、《芭蕉绣球》、《紫藤鸳鸯》、《池塘睡鸭》、《黄花红叶》、《鸡》、《秋雨梧桐》、《落花飞燕》、《讥看天图》、《沙馥小像》、《五谷丰登》、《钟馗》、《倒骑驴图》、《牧牛图》等。
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诗文、书画。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定居会稽山阴。出身贵族,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导,晋元帝时丞相。其幼时言语迟钝,及长始显才华。性坦率,不拘礼节,有“坦腹东床”佳话。
初仕为秘书郎,累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当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每上疏争之,多被听纳。羲之淡泊名利,雅好养性,初渡浙江,便有终仕之志。
朝廷爱其才,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称病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善作文、工书法。原师事钟繇,但博采众家之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妍美流畅之风格。
羲之七子:献之、凝之、徽之均善书,尤以第七子献子成就最著。相传现存兰亭“鹅池”碑,“鹅”字为羲之所书,“池”字为献之所续,世称“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因其书法而得名之遗迹,尚存兰亭、笔飞弄、笔架桥、题扇桥、躲婆弄等。羲之舍宅为寺之戒珠寺,现辟为纪念馆。
《晋书》有传。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知府,累官至山东右布政使。后致仕归,年九十七卒。
汤为人宽厚俭朴,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旧袍袭之。为政持大体,不事苛细,不以廉自炫。知绍兴后,新修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绍兴人民爱戴。
文种名会,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邹人。公元前494年,句践败于夫椒,使文种议和,成。句践入质吴国,命种守越。种焦思竭力,恢复生产,治理国政。
“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荒土,百姓亲附”。句践归国,问政于种,种曰“爱民而已”。“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
”“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
秋瑾是何时就义的?在哪次起义中就义?
1907年7月15日,安庆起义。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
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扩展资料: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兢雄,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5年,生于福建闽侯一官僚地主家庭。秋瑾从小聪颖好学,工诗词,精武艺,性格倔强、豪迈不羁颇有男儿风。
16岁时,其父仕于湖南湘潭,秋瑾随父至湘,后嫁于富商之子王廷钧,再后,丈夫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之入京。在京城,秋瑾与桐城硕儒吴汝纶之女吴芝瑛一见如故,拜为姐妹。吴芝瑛是革新派人物,家中存有大量维新书刊,秋瑾时常与她一起研读,又因亲历庚子之祸、甲午之辱,秋瑾的爱国热情被不断激发。当时,留学生聚集的日本东京是中国革命力量汇集的重要据点,秋瑾十分向往。
1904年,秋瑾终于决定舍弃家庭儿女,前往日本留学寻求救国真理。到达东京后,秋瑾先在中国留学生公馆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之后进入青山实践女校求学。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创办了《白话报》宣传妇女解放,重组“共爱会”呼吁反抗清廷,加入秘密团体三合会从事反清活动。通过学习与实践,秋瑾逐渐由爱国者和妇女解放运动先驱逐渐转变成为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清革命志士。
1905年,经人介绍,秋瑾认识了陶成章、徐锡麟,并加入光复会,后来她成为继徐锡麟之后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同年9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秋瑾又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评议部之评议员兼浙江支部负责人。不久,清廷为了遏制留学生的革命活动,通过日本当局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入学规则》,对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和人身自由加以限制,留日学生激昂愤慨,纷纷抵制,秋瑾也愤然回国。归国后,秋瑾先任教于浙江浔溪女校,后至沪,再后辗转赴浙,在徐锡麟邀请下主持绍兴大通学堂。
1907年2月,她和徐锡麟秘密约定在皖、浙两省同时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之后,秋瑾在大通学堂,组织“体育会”,自任教练,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同时,她又奔赴于浙东等地,运动会党,发动新军,组建光复军,起草起义文告,为起义悉心准备不辞劳苦。
秋瑾与徐锡麟等人原约定7月19日同时起义,不料安庆事泄,徐锡麟于6日率先起义,刺杀恩铭后被捕就义。受徐锡麟事件牵连,13日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与留校学生奋力抵抗,终因不敌被俘。秋瑾被俘后未经详细审判,在证据不足,供词不确的情况下,就于15日清晨,被清政府匆匆斩于专杀江洋大盗的古轩亭口。
秋瑾被杀的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哗然,纷纷为其喊冤,“刽子手”绍兴知府贵福、杭州巡抚张曾敭、会稽知县李瑞年等遭到全国唾骂,从此仕途不顺,或死或藏,均不得善果。秋瑾生前宣传革命和男女平权,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地区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秋瑾之被杀亦是一场反清革命政治动员:浙江各地光复军和会党纷纷给秋瑾报仇,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秋瑾事迹和崇高精神的感召下,许多人纷纷走向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而秋瑾为发动起义动员组织起来的新军、会党、学生在后来爆发的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杭州 烈士 名人 墓地
【章太炎墓】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
章太炎生前敬慕张煌言,表示"生不同辰,死当邻穴"。
1936年病故,灵柩暂厝苏州。1955年江浙两省组织治丧委员会,于次年4月1日将灵柩迁至杭州南屏山荔枝峰,4月3日公祭安葬。墓为青石圆形,上堆封土,以水泥封顶呈券形,四周植龙柏。墓前树"章太炎之墓"小篆大碑,碑文系1915年章太炎自篆。
1966年底墓毁。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捡回骨殖重新安葬于原处,墓形如旧。1989年于墓道旁新建章太炎纪念馆。
【张煌言墓】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
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举人,文学家。南明弘光元年(1645),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江沿海。
官至兵部尚书。永历十三年(1659)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攻南京。抗清坚持19年。清康熙三年(1664)兵败,隐居南田悬岙岛(今象山县南),不久遭捕,被害于杭州弼教坊,葬于西湖南屏山麓荔枝峰下。
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1966年底墓毁,1983年于原址原样修复。墓呈圆形,砖砌,两侧为同时殉难的罗子木、杨冠玉及舟子墓。墓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狮等。
墓左前方有张苍水祠堂。 【卫匡国墓】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西湖区留下老东岳大方井天主教司铎公墓之中。卫匡国(1607~1661),意大利传教士,原名马丁诺·马丁尼,卫匡国是他的汉名。
为明末清初颇有国际影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1643年来华传教,先后到过杭州、宁波、金华、兰溪、广州等地,传播欧洲文化,并把中国文化介绍于欧洲各国,促进中西科学文化交流。
清顺治十六年(1659),他在杭州中山北路(今441号)建天主教堂。1661年病逝,葬于大方井天主教司铎公墓,墓旁有古樟树。 【盖叫天墓】 位于丁家山麓,西山路旁。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河北保定人,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1971年1月15日,因受文革迫害在杭含恨去世。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盖叫天墓,并将盖叫天的骨灰移葬此处。墓前门楼和石牌坊题有匾额“学到老”(黄宾虹书),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吴湖帆撰书),及楹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陈毅撰、沙孟海书),这是对盖叫天一生真实的写照和最好的评价。 【俞樾墓】(含右台仙馆) 位于右台山麓。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
清学者,道光进士。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著作有《春在堂全书》490卷。墓曾被毁,1978年修复。 右台仙馆,原为国学大师俞樾(俞曲园)所建,位于右台山麓,靠近原法相寺。
据《右台仙馆笔记·自序》所述,自夫人姚氏死后葬于钱塘之右台山,俞曲园于墓旁置地筑屋三间,“竹篱环之,杂莳花木”,取名“右台仙馆”。俞曲园逝世后,其部分遗稿曾一度保存于此。现在原址附近重建右台仙馆,与北面的俞曲园墓相呼应,以纪念这位长眠于杭州的近代著名学者 【陈夔龙墓】 位于俞樾墓右侧。
陈夔龙(1857-1948),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庚子年(1900)任顺天府尹,后历任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
妇女解放运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或者是中外的知名女性, 还有她们的简介,重谢!!!
秋瑾: 秋瑾(1875-1907年),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
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
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
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
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宋庆龄:宋庆龄(1893~1981年),女。又名庆琳,英文名Rasamond。
原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生于上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赴美国留学,获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学士学位。1913年归国后,任孙中山的秘书。
1915年同孙结婚。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从国民党二大到六大,均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广州国民政府作出迁都武汉的决定。
1926年12月10日,宋庆龄和邓演达、陈友仁、宋子文等人到汉。13日,召开在汉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紧急会议,选举产生由徐谦、宋庆龄、蒋作宾、陈友仁等人组成的联席会议机构。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武汉。
1月27日,宋和陈友仁、蒋作宾联名致电在南昌的蒋介石,说明首都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形势正日趋改善,蒋应到武汉共同策进。蒋看到武汉被中共和国民党左派所控制,竟出尔反尔,反对迁都武汉,擅自提出改都南昌。宋即以个人名义致电催促被蒋截留。
秋瑾的英雄事迹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采访。来人是未曾见过面的革命党人王金发。
他带来了徐锡麟的亲笔信,提出共同筹划武装反清起义。
秋瑾非常高兴,立即备酒待客,酒适知已,长变彻夜,一致以为武装反清的时机已到。王金发这次来是受徐锡麟之命,请秋瑾主持绍兴大通体操学堂,负责浙江会员的领导工作,徐锡麟去安徽开创革命门面,两省配合得待机进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绍兴,以大通体操学堂为依托,奔走于浙江各地联络会员,准备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正当秋瑾积极徘徊起义一切即将就绪时,传来徐锡麟在安徽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杀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从报纸上得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的起义失败并被杀害的消息。
她手拿报纸,失声痛哭,预感到自己也将为国捐躯。有人劝她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她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有这样的诗句?quot;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在一次同乡会上,有一个年长秋瑾十几岁的同乡胡道南声言,不赞成革命,反对男女平权。秋瑾气愤之极,当面骂他是"死人"。
就是这个被秋瑾骂为"死人"的胡道南,从大通学堂学生口中得知,秋就将在7月19日发动起义,他将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贵福,贵福连夜报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抚张曾扬。7月11日,张曾扬从杭州派了300余清兵去绍兴抓捕秋瑾。12日,有学生给秋瑾送来消息,请她躲避,秋瑾非常镇静,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quot;她组织大家把大通学堂的枪支弹药隐藏起来,然后命令学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一大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到来大通学堂门前,看看四周无人才小心地进了院子。原来是化了装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是特意来告诉秋瑾,派兵已过钱塘江,催她赶快离开绍兴,秋瑾只说了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王金发无奈,给秋瑾留下一支手枪,与秋瑾挥泪而别。 秋瑾视死如归,决心为反清爱国,唤起民众而献身。
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审讯她的时候,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quot;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