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台北小众旅游景点_旅游_旅游出行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台北小众旅游景点

收藏  分享
网络整理佚名267

台北小众旅游景点

台北小众旅游景点

宝岛台湾,物产丰富,风光怡人。岛上的许多特色景点都值得一去。

下面是我分享的台北小众旅游景点推荐,一起来看一下吧。

深澳岬角 位于瑞芳的「深澳渔港」是个鲜为人知的宁静渔港,但渔港深处的深澳岬角却拥有媲美野柳的蕈状岩与海蚀地形,尤其是壮观的象鼻岩更是不容错过的绝景。 我当初在INS里看到了下图的这张照片,就决定,这个地方我必须要去一趟了~ 象鼻岩为一巨大的海蚀洞,受到海水侵蚀凹陷而形成。 海蚀洞上弯曲的岩石神似大鼻的长鼻深向海中,故被称为象鼻岩。 可以沿着象鼻岩旁的岩壁攀爬到象鼻岩上方,然后拍出美美的照片。

重点是,这个景点完全没有人,也不会收取门票~我们当初去深澳岬角的时候,是这个景点唯一的一对游客~ 不厌亭 名字取自李白诗句「相看两不厌」,因其一面眺望双溪区全乡风景,另一面则可远眺瑞芳,天气好时甚至还可以看到远方湛蓝的海水,特定时候甚至还能看得到云海,景观佳好,不负「不厌亭」之名。 在台湾有一个传说,一辆车上市广告,如果是在不厌亭拍摄的,一定会大卖~ 的确,这是一个拍汽车广告的好地方~ 其实就为了在亭子里,拍出这么一张照片,就值了~ 不厌亭就在九份上去一点点,推荐去九份的童鞋,其实可以和司机说一声,顺道去趟不厌亭~ 阳明山 “我要一个人到阳明山上看海芋”,很幸运赶上了阳明山海芋花季的'尾巴(2-5月是海芋花季)。 非常推荐在这个时间,去阳明山上看海芋,真的挺美的 此外,4月还是阳明山樱花开的时候,虽然不多,但是也挺有感觉的 阳明山还是一个看台北市景的好地方,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

阳明山不用爬,包车直接开上去就行了,然后上述景点一一停留拍照。 富贵角灯塔 这是台湾本岛最北的灯塔,需要包车前往。 这是座黑白相间,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灯塔。

百年来,矗立于海岬的富贵角灯塔,早已成为北台湾海岸重要且独树一格的地标。 去富贵角灯塔的路上,是沿着海岸线在开的~ 而这一段海岸线,恰恰又是台湾最美的海岸线之一~ 吹着太平洋的风,看着蓝色的海,非常的推荐 法鼓山农禅寺 这哪里是寺庙啊,简直颠覆了我对传统寺庙的认知 完全是一个性冷淡风格,简单粗暴的用水来表现建筑的轻和空灵。 当初,法鼓山佛教学院创办人圣严法师给姚仁喜的建筑任务书就是六个字,“空中花,水中月”。

于是就有了这座坐落于广大开阔平原的农禅寺水月道场。 超大柱廊在池中倒映,金色帘幔飞扬其间。“这个建筑在水边很平静的时候,它反映出来的倒影是‘真’,当风开始吹,布幔开始摇摆,水面开始泛起涟漪,这个倒影就开始成了‘幻’。 北投图书馆 全台湾第一座绿建筑图书馆,台北图书馆北投分馆,曾被评为全球最美的25做图书馆之一。

藏身在树林之中的北投图书馆,若非特意去找还真不容易偶然发现。这座三层小楼又像一座“树屋”,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台湾最著名的佛教寺庙 或最大的佛教寺庙

台湾的四大丛林台湾的宗教信仰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多元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有广泛的信徒。据说,信众最多的是道教,也就是信奉保佑出海平安的天后妈祖,这对于身居海岛、世代与海相接的台湾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理解的。

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宗教的信徒,近年来似乎有增多的趋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金碧辉煌的佛寺和妈祖庙之间,不时也能看到高悬十字的尖顶教堂。

而台湾的佛教,不仅信众少于道教,历史也不及道教悠久。当然,实际上很多人既信仰道教,同时也信仰佛教。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众多高僧的弘法,几十年来台湾的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大丛林”,即:证严上人的慈济功德会;星云大师的佛光山;圣严法师的法鼓山;惟觉老和尚的中台禅寺。这四大丛林,几乎都有庞大的僧侣组织和百万信徒、广袤的庙宇和巨额的资产,还兴办了学校、医院,并拥有自己的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在岛内和两岸三地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大丛林,就其在台湾的地域分布而言,恰好南、北、中、东各一。法鼓山在台北县,位于台湾北部;中台禅寺在台中的南投县,即台湾中部;佛光山在高雄县,号称“台南佛都”;慈济在花莲县,居台湾东部。当然,每大丛林在台湾各地乃至海外还有各自的分支机构。

就其承继祖庭与弘法方式而言,四大丛林既各有所宗、各具特色,又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弘扬“人间佛教”,也就是推动佛教面向人间,服务社会。一证严上人是一位瘦弱而坚强的女性,也是四大丛林中唯一一位比丘尼佛教领袖。她出生于台中一个富裕家庭,因父母多病,自幼出入寺庙,为父母消灾祈福。

25岁自行剃度出家,后皈依印顺长老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于1966年在花莲县创办“慈济功德会”。从最初竹筒里省下的五毛钱到今天募集的上百亿善款,从最初只有30多个信徒到现在的400万会员,从最初花莲起步到如今在全球6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证严上人和慈济人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他们奉行“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的宗旨,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的身影。

慈济的慈善志业,涉及到赈灾、环保、骨髓捐赠、干细胞移植等多个方面,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如非洲、阿富汗、科索沃,当然也包括中国大陆,特别是在2003年SARS(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在台湾,我们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慈济义工在为各种善事忙碌,他们中有老板、富商、官员、明星、妇女、学生,不同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的人,纷纷投身于慈济事业中。据说,台湾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或多或少参加过慈济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的事业和活动。因此,慈济以其非凡的慈善业绩,于2003年以“台湾佛教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证严上人也被誉为“东方特蕾莎”,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有人则干脆称之为“人间观世音菩萨”。

二法鼓山的圣严法师,已于2009年2月圆寂。马英九等台湾政要亲往吊唁,马英九作为法师的弟子,还亲手安放了师父的舍利函下葬。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均发去唁电,足见圣严法师在台湾佛教界的地位。圣严法师是江苏南通人,14岁在家乡狼山广教寺出家,后从军到了台湾,曾任国民党军情人员。

1960年退役后再入佛门,并到日本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圣严法师学成后,回到台湾师承农禅寺东初老人,1977年老人圆寂后接掌佛门事务,1989年在台北县金山乡购地创建法鼓山。圣严法师是台湾少有的“博士”僧、学问僧,对佛学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一位大学者、作家、教育家。他一生用中、日、英三种文字写下了百余种著作,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禅修指引》、《放下的幸福》、《智慧人生书》、《美好的晚年》等都是台湾长盛不衰的畅销书。

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主张以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推动全面教育,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又担任台湾多所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发起“心灵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影响相当广泛。因而,他被誉为“全体台湾人的精神支柱”。

三以上两大丛林,可惜在台期间我无缘拜访其大本营,而佛光山与中台禅寺则有幸结缘,更有切身的感受。先说说中台禅寺。中台禅寺位于台中南投县埔里镇,与日月潭邻近,仅20分钟的车程。

也许因为这一关系,中台禅寺成了来台必去的旅游景点。也许与日月潭没有多大关系,完全是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吸引了广大游客。我们从台中市出发,大约一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中台禅寺。远远地望去,禅寺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建筑极为雄伟壮丽,为台湾著名设计师李祖原居士,也就是台北101大厦的设计者设计。

他设计之前遍访世界各大寺庙和教堂,以吸取所长和激发灵感。惟觉老和尚亲自主持,历时10年,耗资40亿台币,于2001年9月1日禅寺正式落成开光启用。中台禅寺建成后却褒贬不一,赞扬者认为其突破了一般寺庙的格局,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反对者则以为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但不管怎样,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弘阔,用料之考究,设备之先进,都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人们要冠以“五星级”寺庙的雅号。这里没有一般寺庙的山门,我们在寺前下车,顺一坡道拾级而上,颇似西藏布达拉宫。进门后受到寺方接待,副住持见尊法师在会客室与我们交谈、品茗,安排一比丘尼陪同参观。在一层大殿,我们看到高大无比的四大天王,感觉比古埃及神庙的神像还要壮观。

二层是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据说是由印度的红花岗岩雕琢而成。从二层我们直接乘电梯到达16层,由上而下参观。无论是佛殿还是禅堂,都清雅敞亮,美轮美奂,没有普通寺庙那种香烟缭绕、嘈杂拥塞的感觉。

整个寺庙不设香案,不点香火,佛像前敬献的是鲜花睡莲,完全符合当下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我以为这样的礼佛方式实在值得推广。参观禅寺一个多小时,接着再去参观禅寺的博物馆。当时正逢浙江省博物馆有关阿育王塔(即雷峰塔)的专题文物展在此借展,这是。

时空与生命的超越

时间过得真快,记得我还在当小沙弥的时候,看到年纪上了五十、六十岁的人,心里总会想:「这些老人家好可怜,他们再过没有多久就要去了,可是怎么还过得快快乐乐,若无其事的样子?」转眼间,没想到自己也过了五十岁,而且更加快速度地奔向六十岁的旅程。 一、岁月不饶人 十年前,我在日本读书,假期回来,去拜访台北华严莲社的南亭老法师,他是我当小沙弥时代的老师。

他老人家请我吃饭,席间问我: 「圣严哪!你今年几岁啦?」 「老法师,我已经四十四了。

「什么!你怎么也四十四了?」他惊问道。 「惭愧!虚度四十四年,毫无成就。

他眼睛一转,看着同桌吃饭的徒孙──成一法师,问道:「成一啊!你今年几岁啦?」 「我比圣严法师大一肖,痴长他十二岁。」成一法师说。 「还得了!你怎么也五十六岁啦!」他又惊讶的说。

看那样子,好像不准我们活到四十四岁、五十六岁似的,我就反问他老人家:「老法师,您老的高寿多少岁呢?」 「我啊!七十四。 「嘿!您老人家已活了七十四岁,而我们才活四十四岁、五十六岁又有什么可惊奇的呢?」我说。

「哦!时间过得这么快啊!」他叹道。 一转眼,南亭老法师在去年(一九八二)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圆寂了!现在诸位都还年轻,再不多久,你们也会变成中年人,然后老年人,接着看不到了!这「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 二、沧海桑田 打禅七的时候,我曾经教人家算,如果我们活到一百岁,能有多少次呼吸?若依一分钟仅十六次计算,推算到一百岁,我们的呼吸也仅有八亿四千万次而已,实在有限得很。试想想,我们若有八亿四千万的财产,是不是很了不起?其实一点也不!因为钱可以赚进,可以花掉,花了又可以赚回来,而呼吸呢?呼吸一口气,就少了一口气,因此生命实在很有限、很宝贵,不是钱财可以比的,所以我们要使生命拉长,拉得越长越好!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拉?又怎么个拉法?诸位!我们念「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经中说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

所谓「无量寿」就是指时间;我们通常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南山究竟有多老?有人说:「我祖父看过南山,曾祖父也看过,远高祖、远曾祖都看过,所以南山存在的时间已好久了喔!」其实呢?南山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我们上星期到高雄巿演讲,高雄有个寿山,在寿山上,可以看到珊瑚石,珊瑚石里边还有许多贝壳的陈迹,那些珊瑚贝壳是谁把它放上去的呢?大概是上帝摆到山上去的?还是那些鬼或是什么神把它们摆上去的?诸位!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子的?绝对不是!那是因为地球表层发生大变动,使山沈到海底,使海底升上来成为山。而这些在山上的海底贝壳,尚未风化掉,所以我们还可以看得到,也因此可以推断,这座山的历史一定不会太久。 还有,高雄有一座佛教堂,听说动土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来好几个大贝壳的化石,根据考古学家的监定,这些化石有两亿年以上。

这佛教堂是在高雄巿苓雅区内,巿区里头,竟然可以挖到两亿年前的大化石,可见那个地方,在两亿年以前是海。因此同样地,山虽暂时不动,山的寿命也并不长。 根据佛经,我们地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经典里说:我们这个世界最初是没有的,接着开始有了空气,也就是风轮;渐渐地气体变成了液体,也就是由风轮而形成了水轮;然后液体逐渐变成固体,亦即水轮形成了地轮;然后再从液体及固体里产生各种生命。然而这些生命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依照佛经所说的,地球上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

三、「我」命最长 从前面所说的看来,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所以「南山」究竟有多老?其实一点都不老。而南山比起「我」来,到底谁老?这「南山」更无从比起,因为从无始以来就有「我」,没有「我」不会形成这个世界,不会有众生,不会有凡夫,不会有生死轮回。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我」,所以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生死大海中,头出头没,因此「南山」并不老,「我」才是最老的。 我们从个体的生命来看,几十年过后,不想老也要老;从环境的山川大地来看,也有沧海桑田的时候,所以生命极为有限。

但这个世界上,仍有许多人想长生不老,譬如道家的辟谷炼丹,而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到底有谁长生不老呢?在历史上听说有个彭祖活到八百岁,陈抟活到六百岁;而我们开国已七十年,加上清朝两百多年,明朝两百多年,元朝九十几年,宋朝加上唐朝,一千三百六十多年已过去了,这八百岁或六百岁,实在不长,所以我们想要身体长生不老,久远存在,是不可能的,而生命也实在太短促了。 但是这个「我」,从时间上来讲,是长久的,如果修行不从生死里解脱的话,「我」将会使你永远无限期的在生死中轮回下去!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无间地狱呢?我们常说的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就是在时间上一直无间断的受苦下去,直到业报尽了,才从地狱里边出来。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不从生死当中解脱的话,与在地狱没有两样,好比永不天亮的长夜。

我们在这漫漫的长夜里做什么呢?做梦啊!做什么梦?有的是美梦,有的是恶梦,有的是糊涂梦,而做美梦的时间实在是不多的。 四、人生得意知多少? 诸位!听说过人生有四大赏心乐事吗? (一)久旱逢甘霖:干旱太久了,一下子遇到雨,这实在是难得的很,但是万一接连几十天雨下个不停呢?应该要改成「久雨逢晴天」才是赏心乐事吧? (二)他乡遇故知:好友隔了好久好久没见面,好不容易又在异地见到了,真有说不尽的高兴哟!可是如果有一个「故知」老是缠着你,你的心里可能就会嘀咕了:「这个家伙!真讨厌!在我家里做几天的客人,玩玩是可以的,但不能老是赖著不走啊!我自己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要过,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哩!」这时候他心里最期望的应该是「客去主安乐」吧! (三)洞房花烛夜:花烛夜过了以后呢?我曾经看过一张漫画,画中的先生背了一栋房子,房子里住着太太及挤得满满的小孩,小孩之中有的吵着要玩具、有的要书、有的要吃、有的要穿。太太呢?张著大嘴,嘶喊著:「死鬼的薪水太少,家庭开支太多,房子太小!」那先生呢?慢慢地,腰弯了下去,直到头靠着地,爬著走。

这是洞房花烛夜的结果!虽然也不乏生财有道,不致为生活愁苦的,但在这世间上的夫妻之中,又有多少是神仙眷属呢?他们多数是在欢天喜地之中结合,却在吵吵闹闹、恩怨难分之下度过一生,甚或仳离。可是,诸位!你们要结婚的还是照样结喔!我这种论调,你们虽听懂,却无法不结婚。 (四)金榜题名时:科举时代,乃至到今日,考试后公布录取的名单,称为放榜,如果在京城会试、殿试,能够榜上有名,便当官有分了。可是,当官也有当官的苦,每天交际应酬,上面的人监督你和压制你,下面的人恳求你,同辈的人排挤你和妒嫉你,真的是疲于应付,所以官场上的人多半是没有自己的个性及原则的,苦啊!难怪清朝的顺治皇帝要说「为君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了,可见皇帝都没有和尚来得舒服,何况是做官呢! 可是就像我这样的一个和尚,也很苦,从早到晚,从今天到明天,极少有休息的时间;求我的人越多我就越忙,越忙也就越苦了。

所以不要说金榜题名、扬名声显父母定是好事,所谓「人怕出名,猪怕肥」,人一旦有了「名」,「盛名之累」也将随之而至了! 五、人生如梦 所以从时间上来看,欢乐是太短促了。而苦呢?却是非常的长。但不管是苦、是乐,这都是梦。

如果不修行、不解脱,这梦便没有醒的时候。但是醒了,也不是一醒就永远醒的,好比早上醒来,梦是醒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又去做梦了。还有的是早上醒了,但在白天里,也会睁着眼呆呆地做白日梦。因此众生愚痴,在无限期的时间里,都在做梦,所以才叫作「长夜漫漫」、「醉生梦死」,而在这长梦里头的主角是谁呢?就是「我」! 生死的梦,想逃都逃不掉。

有没有人想到?活了几十岁,最多百岁左右,最后也难免一死。就如前面说的,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些老人家,怎么没有想到他们快要死了?你们想想,老人家会想到死吗?他们是知道这回事的,可是,你们说,谁愿想到死呢?即使明明知道一口气不来就是死,却不会想到「我会马上死」。 所以对「人都会死」这个问题,很少人有这样的警觉心。

只有印光大师,他写了一个「死」字,挂在他房间里,时时刻刻面对着「死」这个现实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还没有死以前的生命,好好做一些利己利人的事,好好用功,好好的�。

圣严法师的遗言如何理解?

其实很多问题不一定需要答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所持的看法,可能只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了解一二他人生的意义http://baike.baidu。Com/view/366511.html?wtp=tt圣严法师自在语 提升人品篇 1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4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5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 『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9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 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享受工作篇 1 「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於在意,同时也过於在意他人的评断。 1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12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平安人生篇 1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2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

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8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於是穷人。

幸福人间篇 1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 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5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著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

圣严法师《净土在人间》

大家一向认为,净土一定是指佛的世界或是佛国,例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以及许多佛陀所介绍的他方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其实,也有经典说到,净土就在人间。

在信仰中,须弥山的北方,有一个郁单越;以及当来弥勒佛降临人间成佛之时,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成为人间净土。

还有,在《维摩经》中说,只要人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是净土;《法华经》中也说,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永远不会毁灭,那就是灵山净土,也就是在这个世界,有缘的众生就可以见到。 现在,我讲的人间净土,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以外,另有胜意。《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就是说,能体验佛法的话,这个所处的世间,就是净土;换句话说,自心清净就能见到自性净土。

另外,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主张一念三千的思想,就是在凡夫的现在这一念之中,已经包括著凡圣十类法界、一切的因缘果报等,《法华经》所说的「十如是」,再加上三世,就是众生心的全体范围。所以,凡夫的这一念虚妄心之中,就含有诸佛的功德。因此,《六祖坛经》说: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

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强调,一念心与佛的悲智相应,当下就是佛,所见的就是佛国净土。 因此,我的净土观念,是有层次的不同,而没有一定的方越差别。人间净土是最基本的,然后是天国净土,还有他方佛国净土,最高的是自心清净的自性净土。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那怕一个念头与佛法的慈悲与解决烦恼的智慧相应,当下见到的,就是人间净土。也就是说,一念心中有慈悲及智慧,就一念见到人间净土;念念与慈悲及智慧相应,就念念见到人间净土。然后只要有一个人的心念与佛法的慈悲及智慧相应,他就生活在人间净土;如果人人都能够生活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中,当下人人就生活在人间净土。

换句话说,凡夫可以见到净土,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可见净土,参禅参到明心见性也可见到净土;如果既不念佛,也不参禅,而修行五戒十善,或尽责任、奉献社会,能与慈悲心与智慧心相应,也能见到人间净土。 我有关讨论到人间净土的文章相当多,在我所有的文章与演讲中,多少都会带到一点。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经常游化人间,老早就在建设人间净土;到了近代的太虚大师,主张建设人间净土、人成即佛成;到了印顺导师,主张人间佛教;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而今(一九九七)年法鼓山的年度重点活动课题,就叫「人间净土年」。

所以搜集了七篇比较具体的文章,汇印成册,勉励大家一起来从事人间净土的建设。希望我们这个世界早日成为人间净土,人人生活在人间净土,这是配合著我们历年来推动的四安运动、心灵环保、礼仪环保,而继续努力于人间净土的推广与实现。此文,只是抛砖引玉,请诸位高明给予指教。

圣严法师《关于「梦」的问答》

问:每个人都会作梦,有些梦似乎比其它梦更的意义、更真实。佛教有没有谈到不同层次的梦?比如我读到大慧宗杲禅师的书信中提到,有一个人梦到大慧进入他的房间,后来大慧回答说,他真的在那里。

您也说过,如果有人想到或梦到您,而且真的如此相信,那么您就在那里。

另一方面,佛教说一切事情都是虚幻。请您就这个主题开示。 师:大乘经典说,如果以大信心来修行、研究佛法,就有可能梦到佛菩萨和诸佛的世界,这些梦可能是真的。也有一些大师、祖师的记录中提到,在他们修行的过程中,曾梦见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到何处寻找老师。

关于古代禅师和梦的故事有很多。有一位禅师想要去看一块农地,那块地属于另一个地方的禅寺。第二天早上,他没告诉任何人就去了;抵达时,该寺的和尚已准备好饭菜等着他。

禅师问,怎么知道他要来?和尚回答说,是前一天晚上土地公告诉他的,因此早作准备。禅师回答说,那么应该供养土地公,而不是供养他。在这个情况中,梦显然是真的。

另一个故事是有关虚云老和尚。有一次他梦到自己来到弥勒佛的兜率天,在那里遇到了老朋友和同代的祖师。他说他想留下来,但弥勒佛告诉他,他今生的业未了,必须回到世间。

唯识宗说,梦是意识的一种状态。意识通常透过感官展现,但也有独立的意识(译按:又称「独头意识」),并不是由感官所产生。独立的意识有三个层次,一是在梦中,一是在三昧中,一是在疯狂状态中。梦中的独立意识,来自无始以来累积的业。

当意识生起时,与感官无关。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说它没有外在的现实,因为它来自以往的业,而以往的业是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 有几篇经论据说是大师们在梦中的状态所写的。比方说,唯识宗的重要经论——《瑜伽师地论》,据说就是无著在梦境中写出的。

每天晚上他睡觉时,弥勒菩萨就会到梦中,告诉他该写些什么。由于他是唯一作这些梦的人,我们就得相信他的话。 还有一个故事说,唐朝时,有个犯人在被处决的前夕,梦见有人告诉他,以特别的方式诵念《华严经》一千遍,就可以逃过一劫。醒来后,他就照梦中的话去做,结果要被处决时,钢刀无法砍入,而保住了一命。

佛经中谈到的梦的故事,一天一夜也讲不完,显然佛教确实提到梦。从佛法的观点来说,梦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来自烦恼与想像。比方说,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可能以噩梦的方式显现。

第二种来自关系密切的人,也许是家人,当某件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时,你会透过梦多少知道这件事。第三种包括了鬼神、菩萨、诸佛给你的梦,已经发展出某种神通的人,也能使人作特别的梦。 禅认为所有的梦都是虚幻——不管是短梦、长梦、真梦、假梦、生死与再生的梦。

我们日常生活的梦,又叫中间状态的梦。我们应该把所有的梦都视为幻觉,否则就会太注意它们,产生恐惧、期盼和其它的感觉,可能障碍我们的修行。 人们作梦时,通常是在睡眠的两个阶段,一个是刚入睡时,心已经逐渐静下来,但还没完全休息。这时的梦几乎全是第一种,也就是白天的烦恼所显现的梦。

另一个是经过长时间的深睡后,心已经完全休息了。这时的梦可能与真实情况高度脗合,但未必总是如此。比方说,睡眠很浅或不定的人,他们的心无法沉静到有这种型态的梦。

台湾有位著名佛教徒的母亲,报名参加农禅寺的禅七。她原先无心参加,但有天晚上梦见一座围着高墙的寺院,但她找不到入口。后来她看到一位老和尚作手势要她进去,她不晓得这是什么寺院,也不晓得这位老和尚是谁。过了一段时间,她看报时偶然看到我师父的照片,发现就是梦中的和尚,但那时他已经圆寂多年,而这位女士也从未见过老和尚。

当她来到农禅寺时,发现与梦中所见的寺院一模一样。 问:我梦见过您,师父。这种事很少发生,但我梦见您时,梦里非常清晰,醒来时也非常清晰。

我写信告诉您有这么一个梦,您回信说,如果我以真心、信心想到您,而且需要您的指引,您就会在那里。我不知道您的说法只是比喻,还是真有其事? 师:你所描述的梦属于第二种类型,也就是两人之间特殊�。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旅游出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