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直辖市,18个县,5个省辖市,共25县市直辖市
2个直辖市:台北市 Taipei City ,高雄市 Kaohsiung City
18个县:台湾省台北县 Taipei County, 宜兰县 Yilan County, 桃园县 Taoyuan County, 新竹县 Hsinchu County, 苗栗县 Miaoli County, 台中县 Taichung County, 彰化县 Changhua County, 南投县 Nantou County, 云林县 Yunlin County, 嘉义县 Chiayi County, 台南县 Tainan County, 高雄县 Kaohsiung County, 屏东县 Pingtung County, 台东县 Taitung County, 花莲县 Hualien County, 澎湖县 Penghu County,?福建省金门县 Jinmen County,连江县 Lianjiang County
5个省辖市:基隆市 Keelung City, 新竹市 Hsinchu City,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嘉义市 Chiayi City, 台南市 Tainan City
太鲁阁在花莲、日月潭在南投、阿里山在嘉义、垦丁在屏东,新竹市是台湾的新兴科技工业园区以及许多著名理工大学所在地。
分类: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主要城市有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基隆等。
北市为台湾跻身国际都会之列的城市,集全台湾政治、经济、教育、娱乐、文化于一身,而台北市也是台湾第一大城市,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为244万。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与台北县为界。若由空中鸟瞰台北市,棋盘式的道路系统、交错耸立的参天高楼、星点状的公园绿带,以及终日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确是让人辨识这座城市的绝佳指标。
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
肩挑岛内文化龙头地位的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
航空 从高雄小港、台中、嘉义、台南、屏东、花莲、台东、马公、金门、马祖等地的机场,均有班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
铁路 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车站、东区的松山站是两大驿站,各级列车均停靠,班次密集,相当方便。
公路 主要联外客运为台汽客运、统联客运,联络台湾西部与宜兰各主要城镇;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运,密切往来邻近的基隆、台北县。台北车站周边是市内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园路、馆前路、重庆南路上各线公车密集,而南区的公馆、北区的士林、东区的忠孝东路四段、西区的中华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车转运圈。来台北市旅游,最好购买一本公车手册以便随时查阅。捷运 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众交通工具,木栅线贯穿台北市东、南区,淡水线前往北区,中和、新店线经南区,板南线横贯东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联营公车、客运,十分便捷。
高雄简介
高雄市位于台湾西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南接巴士海峡,是东北亚通往南太平洋要道,同时也是一个理想的商港,先天条件优越。
高雄市有一百四十万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有九十余万人,人力资源雄厚,且因受海洋气候调节,全年阳光普照、气候宜人,加上近年产业急速发展、经济繁荣,为台湾第一大商港及世界第三大货柜港。
台中市位于台湾岛西部的中央,台中盆地的中心,全市分东、南、西、北、中5个市区和北屯、南屯、西屯3个郊区,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75万,是台湾第三大城市,也是台湾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
台中市气候温和,交通方便,市内环境优美,街道整洁幽雅,有“宁静之都’的雅称。
台中市昔称“东大墩”、“猫雾栋”,周围土地肥沃,终年气候温和,盛产稻米、甘蔗、水果和烟草,不仅是台湾中部物产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台中市的开发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与台北地区同属一个时期。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铺人居住的地方,名为岸里社。郑成功 *** 以后,大陆福建、广东沿海移民开始进入台中盆地一带从事垦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兵兰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于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来屯垦,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人烟渐盛,形成村落,名为“大墩”。由于这一带土地已辟为良田,水源丰富,盛产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许多水车,碾米店毗连,逐渐出现了稻谷脱壳加工业,并由此发展成为台湾中部地区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镇雏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顶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称东大墩。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正式建省,初时以台中山环水复,中开平原,气势恢宏,又当全台适中之地,曾计划在该地建立省城。清连横著《台湾通史》中载:“光绪十三建省,移台湾府于此,附郭亦曰台湾。先是,巡抚岑毓英来巡,择地于兰兴堡东大墩之麓,刘铭传亦以为可。十五年起工,选建八门四楼,…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费款二十一万五千两。而铭传一去,其事遂上。”后任巡抚认为这里远离经济发达的台南和台北,往来南北交通又有许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将省城改设在台北。台中仅名义上作了几年省城,而实际上修筑了两年多的工程最后没有完成,台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东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镇。日本殖民者 *** 后,以此地位于台湾中部要冲,于1897年在这里设台中县,又于1920年改设台中州,台中为州辖市。1945年台湾省归还中国后,台中州改为省辖市,不过由于台中市无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距海岸较远,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都比台北、高雄两市缓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这里设立了台湾省第三个加工出口工业区,兴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与台中市联系的高速公路,使该市经济发展速度才明显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 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 1倍多,突破53万人,一跃成为台湾省的第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