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柱色谱中常需要更换溶剂来梯度洗脱产物以达到分离的目的以下是洗脱的一般步骤:先用非极性溶剂洗,一般使用石油醚,实验室合成的产物都是极性比较大的,所以洗不出来,在产物中的大分子类似于色素的东西也不会出来。然后逐渐增大极性,如CH2Cl2+石油醚,洗一会,然后换成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等一般实验室过柱子使用的最大极性的流动相是甲醇,一般这个还洗不出来那就不是产物而是大分子色素了,没有实际意义。当然如果是做高聚物的就不是这个顺序了。
用极性小的溶剂(如乙醇)洗脱时,亚甲基蓝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甲基橙的流动缓慢。
用极性大的溶剂(如氨水或者水)洗脱时,甲基橙流出最快,先洗脱下来,而亚甲基蓝的流动缓慢。
物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能力大小既与吸附剂的活性有关,又与物质的分子极性有关。分子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分子中所含极性基团越多,极性基团越大,其吸附能力也就越强。
扩展资料
在进行吸附柱色谱分离时,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吸附剂的性能、流动相的极性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于选择。
一般的选择规律是:样品极性较大,在极性吸附剂柱上进行分离,则应选用吸附性较弱(即活性较低)的吸附剂,用极性较大的溶剂进行洗脱。组分的极性较弱,就应选用吸附性较强(即活性较高)的吸附剂,用极性较小的溶剂进行洗脱。
化合物极性与其结构有关,按结构的特征,各种有机物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烷烃 <烯烃 <醚类 <硝基化合物 <酯类 <酮类 <醛类 <胺类 <醇类 <酚类 <酸类。
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 < 环己烷 < 四氯化碳 < 苯 < 乙醚 < 乙酸乙酯 < 丙酮 < 乙醇 <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