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_教育_教育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收藏  分享
网友发布网友发布107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怎么可能不怕死,当初樊於期为什么叛秦,不就是因为怕死吗?

樊於期是荆轲刺秦王行动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刺杀行动,但是也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为当初荆轲刺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接近秦王,要知道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又是六国死敌,其身边的防卫肯定非常严密,一般人是无法轻易接近的。如果不能接近秦王,所谓的刺杀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荆轲这样武功本就不怎么厉害的刺客来说,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面那,单枪匹马闯咸阳,于万军之中取秦王首级,这不现实。

所以,想要刺杀秦王,接近秦王身边是关键。为此,荆轲准备了两件大礼给秦王,一件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一件是樊於期人头。

地图好理解,督亢地区乃是燕国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献图即代表割地,秦王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拿到这块沃土,自然很乐意,这便给了荆轲藏凶于图,最终图穷匕见的机会。

至于樊於期的人头,表面上看作用其实并不大,无非是一个叛将人头而已,秦王未必能放在眼中,似乎樊於期也不是非死不可。

但是,荆轲在乎的不是樊於期对于秦王的价值,而是想通过杀樊於期这种行为来表明燕国的态度。

谁都知道,樊於期是秦国叛将,燕国收留了他,即代表着燕国站在了秦国的对立面。只要樊於期在燕国一天,双方就会因为樊於期而存在矛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两国实力的差距导致秦国过于强势,就算此时将樊於期赶走,燕国也会因为收留过樊於期而遭到秦国的嫉恨仇视。

有着这么一层关系在,燕国和秦国的外交关系就存在一定的裂痕,荆轲即使是带着地图出使秦国,其得到的待遇也不会很高,甚至于秦王愿不愿意见他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接近秦王了。

然而,如果带上樊於期的人头,至少可以表明燕国愿意归顺的态度。燕国原本和秦国就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年秦国的远交近攻模式,燕国是重要拉拢对象。也正是因为燕国在背后帮秦国摇旗呐喊,使得三晋无法全力对付秦国。所以,燕国和秦国有着一定的外交基础,如今再解决掉樊於期这个破坏两国关系的刺头,那么双方的外交关系就会回归正常,此时荆轲能够面见秦王的几率也会大上很多。

所以,樊於期非死不可。

有了这么一个前提,再去看樊於期主动献身的行为,那就比较合理了。当时樊於期叛出秦国,面对秦国的通缉和追杀,不得不流亡燕国,寻求庇护。但与此同时,樊於期也变相成为了燕国的阶下囚,或者说筹码。国家之间,利益才是第一位,燕国之所以收留樊於期,不过是因为他有价值。

樊於期作为秦国叛将,当初在秦国也是颇有实力,敢于丞相吕不韦作对,甚至一度怂恿长安君成蟜造反。正是这个缘故,使得樊於期最终选择叛逃。所谓攻打赵国战败,仅仅只是给了政敌对樊於期下手的一个借口。

而这样一个在秦国有着较高地位,而且有过造反经历的人物,对于旨在抵御秦国的燕国来说,无疑是比较有价值的,他所掌握的人脉密幸,都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但是,价值是需要对比的,在荆轲刺秦的计划中,樊於期的人头显然比他活着的价值更大。

当荆轲找到樊於期的时候,也就说明燕国想要杀他,樊於期自知逃不掉,那倒不如主动一点,还能换个好名声。无论是为亲人报仇的孝行,还是拯救燕国的大义,听起来都非常悲壮,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樊於期真的是孝义之人吗?显然不是的,如果他是个孝子,就不会选择自己叛逃,置家人生死而不顾。因为他这一叛变,自己的家人肯定是要被牵连的。

天下大势,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终结者,即使燕国的刺杀行动真能如愿,也只不过是延缓了天下一统的进程而已,接下来还会出现另外统一华夏的人物,毕竟旧贵族统治下的奴隶制度,已经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了,这里暂不论。

说到燕国的刺杀,就不能不说荆轲刺秦王这件事,而荆轲能面见秦王进行行刺,少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樊於期,确切地说,是他的人头。

那么秦王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头?看看这个叛逃的将军有多厉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名将的秦国将军,只因遇到1个强大对手,结果身死名裂,关于他的故事,我们还得从桓齮(yi,三音)说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说起桓齮很多人觉得很陌生,简直就好似没有听过,或许心里还会有疑问本来要说樊於期的,怎么说起这个人了呢,因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个人。

历史学教授杨宽先生的《战国史》就明确提出了这点,不仅仅因为这两个名字的音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的经历在不同的著作里有太多重叠的部分,我们暂且就采用杨宽先生的观点,把这两个名字当作同一人来看,看这位原本是秦国将军的樊於期到底做了什么,让秦王政那么愤怒。

冉冉升起的将星。

樊於期和王翦、李信一样,是在吕不韦专政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的,当然此时的这几位只能算将军还不能军事家,这些人也都成为了嬴政攻伐六国不可或缺的人才。

嬴政即位初期,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因为战略上的失误,就答应了赵国和盟的请求,紧接着,赵国派大将庞煖大举攻燕,意图化燕入赵,增加抵御秦国的资本。

但是就在赵国攻出兵伐燕后,秦国意识到了态势不对,于是单方面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在秦国看来自己能不能成为黄雀不知道,但是阻止螳螂吃掉蝉那还是有可能的。

于是秦国派樊於期、王翦、杨端和分路率兵攻打赵国,王翦和杨端和的成就我们暂且不表,单说樊於期,勇猛的樊於期攻占了赵国的平阳,武城等地,杀死赵国大将扈辄,并斩首10万赵兵,进而逼迫赵国放弃攻打燕国,樊於期经此战成名,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

樊於期的克星。

得到秦国***嘉奖的樊於期,风光无限,在第二年秦王政再次派樊於期出兵攻打赵国,樊於期采取的策略是从上党地区,翻越太行山脉,直接进攻赵国赤丽、宜安等地,继而完成对赵国邯郸三面合围之势。

此时的赵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赵王那是一个怕啊,想来想去,想到了此时的赵国还有一员大将,虽然赵王对此人极为讨厌,但顾不了那么多,还是把此人委以重任,用来抵抗秦军,此人就是樊於期的克星,李牧。

一位是秦国的后起之秀,一位是赵国雪藏多年的大将,两人就这样在肥下相遇了,你如果以为两人见面那就开打呗,那就错了,因为李牧不是莽汉,他具备廉颇的守和白起的攻。

樊於期是客场作战,他要的是速战速决,而李牧则是主场作战,他要的很简单,那就是要取胜,所以李牧选择了先守,消磨秦军的士气和粮草,但樊於期不能等,于是他决定引诱李牧出城决战。

樊於期兵败逃燕。

樊於期见肥下不好攻破,就带着大部分人马转而进攻肥下旁边的城邑,他想着只要李牧带兵来救援,那么自己就能一口吃下赵军,但是他忽略了对手是李牧。

当樊於期真这样做的时候,李牧却不着急救援樊於期进攻的城邑,反而一举攻克了樊於期在肥下城外的大本营,此时的樊於期当真如深入赵国的孤魂野鬼了,因为没有粮草的补给和后援部队的接应。

但是樊於期毕竟有两把刷子,他稳定军心,率领大军想要抢回肥下的辎重,但是李牧早已摸清樊於期接下来的举动,在他回抢辎重的路上设置了伏军,紧接着就是樊於期被李牧打的大败。

樊於期侥幸捡了一条性命,但是十万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樊於期不敢再回秦国,就逃到了燕国,被燕王拜为大将军,秦王政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荆轲拿着樊於期的人头刺秦王了,我们后期再说。

飞鱼说:

有可能成为名将的秦国将军,只因遇到1个强大对手,结果兵败名裂,这个将军就是樊於期,而他的对手则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秦王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头?看看这个叛逃的将军有多厉害就知道了,可以说樊於期在秦王政统治秦国初期,为秦国的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即使不叛逃,嬴政不一定会杀他,但是他逃了,那嬴政肯定也不会放过他的,因为这是对秦王政权威的挑战。

话说回来,输给李牧的樊於期冤吗,其实不冤,换做王翦去打李牧,其实也未必能讨到多少好处,后来的秦王政命令王翦率军再次进攻邯郸,但王翦知道只要赵国有李牧,就不好取胜,于是建议秦王政采用离间计先除掉李牧。

由此可见,身为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面对李牧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才会依赖离间计而取胜,只是李牧的光芒完全覆盖了,可能成为名将的樊於期了。

标签: 秦王 荆轲 秦王政

上一篇: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下一篇:信客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教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