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_教育_教育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收藏  分享
网友发布网友发布93

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晁错,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深受文景二帝的重视,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内史、御史大夫等职。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观点,建议景帝应趁早削藩,否则迟则生变,后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的主张,开始着手削藩。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显著。借助着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势收回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使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只剩下一郡之地,据相关统计,汉朝通过这次削藩使直辖的郡从15郡增加至44郡,而诸侯国所辖郡也从42郡减为26郡。同时景帝还趁机收回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此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王再也没有过问封国政事的权力,封国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负责,而后?诸侯皆赋?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保有?食租税?的权力,即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规定的数额来收取封国的租税,以此来作为俸禄。

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现如今,传统观点认为晁错会被腰斩是因为汉景帝为了让吴楚等七国没有反叛的借口,从而占据大义,以此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景帝曾问策于曾担任过吴国国相的袁盎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为此袁盎献策:?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袁盎晁错传》),袁盎认为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恢复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然后派使者前往七国宣布赦免各国诸侯王,同时恢复其被削夺的封地,这样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就这样,汉景帝为了自家的天下,为了不让自己的皇位被他人所夺,正所谓?晁错必须死,因为汉朝需要生?。如此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一人来换取七国的重新归顺与天下太平,就这样晁错被景帝下令腰斩于长安东市。

以上的解释就是目前为止最为流行的晁错被腰斩的原因,但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全面。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晁错被杀前后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晁错之死另有原因。

那就是实则非景帝想杀晁错,而是百官想杀晁错。

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4点原因:

第一、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汉初,汉朝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变更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流程的。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皇帝会先让丞相召集众大臣进行商议,在百官达到统一的意见后,再交由皇帝裁夺。而后在皇帝批准后,这项国策就会交予有关部门,由他们负责推行于全国。

而当时晁错只是作为?掌治京师?的内史,他并没有召集百官商议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更没有更改国家法令的权力。但晁错却多次私自与景帝商议国家法令的变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记.晁错传》)。晁错这般做显然已是擅权之举,是在破坏着朝臣集议制度,故?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资治通鉴.卷十五》)。

而他这般枉顾丞相的存在,枉顾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袁盎传》),当时袁盎就因此事就与晁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错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袁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与满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剧。

第二、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国之时,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这其中就包括?郡国并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综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即一方面在全国设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另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刘邦认为秦会灭亡,是因为在叛乱出现时,缺少同姓诸侯王的拱卫,所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也出现这种情况,遂决定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继续沿用西周的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就这样,自刘邦之后,西汉历代君主都严格遵循着?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的祖制。

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的做法。

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但是,当时景帝虽同意"削藩",可满朝文武却是从心底抗拒"削藩"的,时魏其侯窦婴就表示明确的反对,可因景帝的固执而为,众公卿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只得同意。此时,众公卿对景帝已无可奈何,他毕竟是皇帝,为人臣子者总不能记恨皇帝吧!可皇帝虽不能记恨,但对于让景帝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而执意要推行削藩政策的晁错,众公卿对其已是开始恨之入骨。

此外,对于晁错所提议推行的"削藩",不但满朝文武表示反对,连他的父亲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晁错的父亲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晁错传》),晁错的父亲认为这削藩不但违背了祖宗之法,还有离间刘氏宗室的意思,这样下去必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晁错却并不听从,晁错的父亲眼见于此,只能是?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汉书.袁盎晁错传》)。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晁错因强制推行削藩,违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后,随着削藩政策在全国的强制推行,吴楚等国也相继公开反叛,而此时那些反叛的诸侯王们造反的理由就是?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濞传》),就是晁错提出的"削藩"离间他们刘氏宗室的感情,更是违背祖宗之法,我们造反就是为了清君侧。

第三、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吴楚等七国已是主力尽出,西汉所面临的情况已是十分危险。可就是如此,晁错首先想的不是什么平叛之策,而是想着利用这次叛乱去击垮政敌。如此,在这紧要关头晁错不但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是枉顾迫切的局势去为自己的私利而忙碌着,这等行径无疑是让自己这本就岌岌可危的位置变得更是水深火热的,百官也更是唾弃其行径。

消息传到长安后,?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史记.晁错传》),就是晁错认为吴楚等国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敌袁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因为袁盎收了吴王的金银财宝,蒙蔽圣听,从而让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可还没等晁错行动,袁盎就得知此事,于是袁盎就与窦婴商议,向景帝进言斩杀晁错,而后袁盎果真也是如此做的,并且袁盎的谏言最终就成了压垮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司马迁所言:?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晁错在关键时刻不想着去拯救国家,反而是为私利去行迫害之事,这等行径最终也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

第四、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初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欲将景帝推向前线,然后自己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当时汉景帝与晁错商议调配兵粮的时,晁错就向景帝建议?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就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去平定七国之乱,然后他自己则坐镇关中,替汉景帝指挥文武百官,镇守后方。

正如苏轼所言:?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论》),先不说晁错这般将景帝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自己却是躲到后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经让景帝十分不悦,就单单是他想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职权,从而统领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时晁错和百官已经是水火不容,晁错之前擅自修改国家法令,枉顾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经为百官所不容,现在他又想妄图去领导他们,这就更让他们为之憎恨。

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此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但始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反而是先以这个为由头去对付政敌,如此行径,就更是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到最后晁错又想置景帝于危险之中,更妄图统领百官,这等做法最终点燃了满朝文武的怒火,他们已经到了非杀晁错不可的地步。

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如此,当?吴楚七国之乱?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都想诛杀他的时候,作为晁错最后的保护伞景帝都对他失望的时候,晁错被腰斩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汉景帝刘启是汉代非常著名的一个皇帝,他和他父亲汉文帝开启了汉朝的盛世,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所以可以见得汉景帝刘启绝对不是昏庸之人,所以晁错被腰斩,背后一定有特别的原因。

晁错是西汉有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开始做官,直到汉景帝的时候做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他个人还是“重农抑商”的开创者,并且他还提出了“削藩”,这个观点为后世王朝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稳定国家方案。除此之外,晁错在军事上也很有成就,“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就是他提出来的。

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腰斩呢?要犯多大的过错才能够让明君起了杀心?其实晁错的死跟藩王有关,不过直接导致晁错死亡的还是袁盎

当时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汉景帝时采纳的,于是下令收回个藩王的封地,但是藩王们不肯,于是联合起来起兵,并且要求诛杀晁错,这种情况下晁错建议皇帝御驾亲征,一次性把各藩王斩草除根,一开始汉景帝是想要这么做的,然而此时,袁盎进宫求见汉景帝。

袁盎向汉景帝进言,说藩王们联手起兵,以国家现在的实力怕是打不赢,不如直接杀了晁错,然后把封地还给个藩王们,这样就可以平息他们的怒火,这一场仗也就没有必要打,这样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毕竟打起仗来,各方面都会非常难受。

汉景帝听了袁盎的话之后,决定牺牲晁错一个人,去换的整个王朝的安宁,于是晁错就这样被汉景帝下令腰斩。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请求对各诸侯进行削藩,并且他还说出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听到晁错这份激动人心的话,汉景帝犹如打鸡血一般的睡不着急,第二天他就命令公卿和皇族们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情,但因为汉景帝宠信晁错,所以朝堂上除窦婴外,其他人都不敢公开表示反对,由此这篇决议得以顺利通过。

于是,汉景帝便正是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消息传出后,晁错的父亲极力劝说晁错不要这样愤青,趁未酿成大祸,赶紧劝汉景帝收回成命,但晁错却表示不听,他父亲一声叹息,遂服毒自尽。

等到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便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由此,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拉开序幕。

汉景帝在闻知消息后,边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他自己则留守京城。 汉景帝想到自己御驾亲征,感觉实在有些心虚,于是他又召见袁盎。因为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所以景帝就问计于袁盎。

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的目的只是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

在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以安各诸侯。在大家的联合逼迫下,汉景帝最终准奏,于是晁错被腰斩。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景帝诛杀晁错,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虽然,汉景帝很清楚,即便诛杀晁错,吴楚等七国也不会就此罢兵。但问题是,如果不杀晁错,七国之乱肯定很难平息。

因为,现在起来造反作乱的,只有吴楚这七个诸侯国。他们起来造反,是因为他们是第一轮被削藩的对象,他们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至于其他诸侯国,他们暂时没有起来造反,绝不是因为他们觉悟高,而是他们的利益暂时还没有受到损害,所以他们想先看一看。

这个时候,如果汉景帝依旧信任晁错,就意味他仍然要坚定的执行削藩政策。换句话说,等到他把七国之乱平定后,接下来就要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削藩。在这种背景下,其他诸侯国将很容易被造反派给拉拢,也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中,这样七国之乱可能就会演变成十几国之乱。

如果最后是这种结果,汉景帝的中央政府,肯定会撑不住。所以面对七国之乱,汉景帝就必须立马表明态度,总而言之,削藩政策是错误的,是我被小人给蒙蔽。再总而言之,我将全面取消削藩政策,为表明我的态度,我现在就将晁错这个罪魁祸首杀死,所以大家也不用再担心削藩的事情。

有了汉景帝这样一种表态,其他的诸侯国,肯定不会再轻易参与到造反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七国之乱的规模就很难再扩大,因为没有新的力量加入他们。而仅靠吴楚之地,显然缺乏挑战中央政府的实力,所以仅仅三个月,七国之乱就被平息。

事实上,袁盎也好,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也好,还要其他大臣,他们之所以极力劝谏汉景帝诛杀晁错,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因为,七国之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诸侯国都借此叛乱,那原六国故地就会立马分崩离析,到时汉中央政府就成为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秦国。

客观来说,晁错的削藩手段,确实太急功近利,其政治手段一点都不成熟。

因为,削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让拥兵大佬无法实现联合。所以,这种事你秘密、再秘密,都怕打草惊蛇。结果晁错上来就是喊着口号去干这种事,生怕各地诸侯王不明白他们的意思,这不是不成熟是什么?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些诸侯已经被汉文帝不留痕迹的削过一次藩,比如文帝执政时,西汉最大的诸侯国齐国被和平肢解成六个国家,淮南国被一分为三,其他诸侯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割。此时汉景帝的七国,与文帝之前的七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否则汉景帝能否过这个坎,还是个未知数。

从这层意义上说,虽然晁错执行的其实是汉景帝内心里的想法,但他作为这件事的直接负责人,却错误估计形势,造成这种结果,自身肯定也难逃其咎,所以被杀也算是罪有应得。讲真的,晁错如果泉下有知,真应该向贾谊好好学习下究竟该如何削藩。

标签: 晁错 袁盎 吴楚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教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