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朗诵就会单纯的和朗读产生关系,其实,朗诵不单单是朗诵,朗诵的过程中还包含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等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朗诵也不仅仅是能帮助孩子纠正发音,克服在生活沟通和学习交流上的不自信,最重要的是朗诵能让人回归语言的本真状态,感受生命存在的自由和奔放。
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可是只通过是视觉的浏览未必就能领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深情,只有通过既“眼读”又“口读”、才能真正做到“心读”。所以,学习朗诵,你便能与李白共赏皎洁的白月,与苏东坡共行于萧瑟的烟雨,与欧阳修共醉蔚然的山水......
人生中最可贵的莫过于生命的自由与纯真!想让孩子能在学习之余感受生命的多彩与厚重,那么来报名2017青少年作文大赛吧!无任何报名费和评审费,学生全程免费参与。
为什么要朗诵读经典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61190ef76c6a7ef8178afeef6faaf51f2de669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濮存昕
记得自己小时候,我父亲苏民和郑榕、朱琳等前辈经常去中山公园音乐堂参加“星期天朗诵会”,我也跟着去,虽然当时似懂非懂,但朗诵现场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经常能听到父亲苏民在广播电台朗诵《红岩》小说,中午12点半,吃着饭的时候就竖着耳朵听,作为儿子在收音机里听到父亲的声音很温暖,《红岩》里的人物众多,好人坏人都有,每个角色的声音也很丰满。
我初一后便下乡,至今只有一纸小学毕业证书,自学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日后的积累,在朗诵中阅读也伴随我的一生。我从小就在学校的朗诵小组,朗读革命诗抄以及贺敬之等人的诗。长大后考文工团依然靠的是朗诵,可以说,朗诵伴随着我一直以来的学习。到了40多岁,孙道临、乔榛、姚锡娟几位老师又开始兴起朗诵,我确信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就竖着耳朵听,跟着他们学,也锻炼了自己的声腔。这对我40多岁后还能在舞台上演戏,让观众能买票看下去,起了很大作用。朗诵是滋养了我一辈子的本事。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2166d224f4a20a4bb543b0f9b529822730ed0b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有一次,我在汽车广播里听到一段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雷雨》片段,真的是好听极了!我记得原来还有**赏析的广播节目,通过声音的剪辑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开门、走路、坐下来,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我还经常想起老艺术家朱旭给我讲的一件事,鼓曲大师骆玉笙给电视剧《四世同堂》录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第一句是“千里刀光影”。两遍录完以后,乐队起立给骆玉笙先生鼓掌,骆玉笙坚持要听一遍录音,但剧组跟她说录得很好,不用听了。后来电视剧播出了,骆玉笙听到后,一拍大腿说:“坏了,我把‘千里刀光影’的‘影’,音给唱倒了,唱成第二声了。我说让我听一遍吧,他们不让,我对不起观众啊!”朱旭老师讲到此时,落了泪。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和认真态度,令人钦佩感动。
有些人对朗诵的认识有个误区,认为绘声绘色地拉腔拉调就是朗诵,但朗诵的最高境界,还是得说话,把口腔运动到位,自然具备神味,不到位就不那么美,不那么好听。朗诵是一个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诗其实跟任何人都有关系。我想了句话,“诗是语言的大智慧,是我们能从世俗生活平地上起飞的翅膀,是能够点燃激情的火种,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才情。”所以读诗歌就像唱歌一样。现在我们的教学提倡诵读,可以加深阅读理解。诵读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字正腔圆,四声到位,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丰富的词汇量通过自己的嘴巴表达出来,是可以记住的。而且通过朗读,可以提高表达能力的自信,提高生活品质,增加生活能力。我们也想通过“听见美”这个朗诵活动,把美文传递给观众。生活要有温度,而文学精彩厚重,我们的自信来自这些,而不只是吃饱肚子,过好日子,还要有精神上的力量。
提倡朗诵,是因为在这个漂泊浮躁的时代里,它能够提供一些确定无疑的东西,这种被称为美感的东西,足以令人们抵挡生活的迷茫和庸常。
版权声明: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
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而且,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烂肉”、“酸酒”,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