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49年援华的规模约3亿美元,不管从哪个标准都算不上大规模。只相当于当时给波兰援助的三分之一。
1949的援助,更像是苏联为了让中国代购橡胶和保留中国境内军事基地给的报酬。
真正大规模援助,是在1952年以后,特别是赫鲁晓夫时代
第一,中国战区的地位问题。中国战区成立后,中国战场的地位却始终得不到重视。中国代表不仅被排斥于英美参谋团联席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之外,且连适用于《租借法案》下的美国援华器材也改由美军代表史迪威控制。而在此之前,援华物资一经装船离美,所有权即归中国。蒋介石屡次通过间接的方式向罗斯福表示:“如果英美参谋团联席会议与物资分配之机构不能扩大,使中国得以参加,则中国在此战争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声称“中国民众今已渐怀疑窦,岂联合国将以为无维持中国战区之必要耶……深感中国名为同盟国,实被歧视”。
罗斯福
第二,援华物资数量问题,自滇缅路中断以来,美援华物资数量急剧下降,1942年5月、6月、7月的空运量分别是80吨、106吨和73吨。而约4.5万吨的援华物资堆积在印度无法运抵中国。美国原定派50架四引擎“空中堡垒”式大型运输机(每架运载量为3吨)担任中印运输,后改派24架,最终这24架飞机也调往地中海。美方还通知中国,鉴于援华物资在印度严重积压,7月份拟停运在美待运的物资器材(约15万吨)。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加强在华空军力量,结果不仅一架飞机未得到,就连名义上隶属中国战区指挥的美国驻印第10航空队在奉命全部飞往北非作战后,竟未通知中国战区的统帅。蒋介石极为恼怒,于6月29日通过史迪威向美国政府提出“保持中国战区最低限度之需要”三项:“(1)八九月间美国应派军队三师到达印度,与中国军队合作,恢复中国与缅甸之交通。(2)自八月份起应经常保持第一线飞机五百架,如有损失,随时补充,不令有坠此标准以下之空隙。(3)自八月份起经常保持每月五千吨之空中运输量。”
美军运送援华物资
第三,史迪威来华的使命与身份问题。中国战区成立以后,蒋介石曾电请罗斯福总统指定一位高级将领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而1942年3月,史迪威来华就职时却具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蒋介石颇为不快,认为“彼以予之参谋长之资格应服从予之命令,然彼以总统代表资格,所取态度又截然不同。此实使予茫然不知以何等人物待遇之,如为余之参谋长,自应以部属视之,然为总统代表则又应以上宾遇之”。尤其是7月2日,蒋介石又因租借物资的分配权问题同史迪威发生争执。为此,史迪威致函蒋介石,陈述自己的地位是“出席中国任何军事会议之美国代表……故在任何上述军事会议中,本人所有其他地位皆不适用”。这使蒋介石大为恼火,当即致电宋子文,称史迪威“以总统代表资格挟制统帅”,令其同美国政府“重新协商参谋长之职权”,并声言今后“凡在中国战区内既任参谋长职务,则其所有其他地位皆不能适用”。自7月3日以后,蒋介石拒不接见史迪威,对其书信也不予回复。
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