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都知道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大将,那你知道“十大上将”都有谁吗?_教育_教育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都知道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大将,那你知道“十大上将”都有谁吗?

收藏  分享
网友发布网友发布92

都知道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大将,那你知道“十大上将”都有谁吗?

第1位杨成武,是一位猛将。和杨得志、杨勇在当时并称为上将三杨。当时毛主席视察的时候就是由他陪同的。第2位张爱萍,张爱萍能文能武,在当时解放战争的时候江山岛战力一役中,是当时海陆空三军联合行动的指挥官。第3位彭绍辉,彭绍辉活跃于西北战场,是当时著名的猛将。

在西北的一些重大的战役都有他的身影,当时他率领着自己的部队联合其它队伍将马家军赶出了西北地区,当时他是西北军的副司令。第4位邓华,邓华主要活跃于东北野战场,也是有名的文武双全将军。第5位许世友,许世友深得毛主席的重用,在解放山东和济南的战斗中表现勇猛。第6位张宗逊,张宗逊是彭德怀当时军事上的得力助手,后来在井冈山时期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再之后才转到了西北野战区作战部队上面,并一直留在了前线,后面他是西北野战军的副司令。

第7位李克农,李克农是一位很出色的特工,他虽然是将军但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在中国情报网络的上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知道当时一份重要的情报可以直接影响战局的走向,关系全军的生死。第8位王震,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荒南泥湾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大西北贡献巨大,解放战争时期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的司令员。

第9位李达,李达曾经辅助几位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出色的参谋。其在参谋上的突出表现也被邓公称之为活地图。第10位萧克,萧克算是一位资历很老的老兵,红军长征期间他就是军长,后面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副师长,而当时师长是贺龙。再到解放战争的时期,他是当时4野战军的参谋长。

王震将军在军川二三事

军川农场是在王震将军亲自指挥和关怀下组建的。

王震将军曾在1959年和1962年两次来军川农场,职工们把王震将军看成农场的一员,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老王头”

不搞特殊化

王震将军常穿—身半旧的黄呢军装,披一件普通的青色大衣,清癯的脸上带着笑容,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职工都愿意接近他,与他唠家常。

起初,听说王震将军准备住下,食堂的同志有些犯愁:“一位部长,三星上将,得吃什么样的饭?”当时,物质条件差,军川离城市又远,.无法购置佳肴。为表达农场职工的心愿,食堂的师傅们还是想尽办法,安排了食谱,准备了鸡、鱼、肉、蛋……。’没料想,王震将军的秘书小王专门找来管生活的张管理员:“部长的饭不要多张罗,两个菜,一个豆腐,一个白菜。”

“这怎么行?”

“两个菜部长还嫌多,你们要多上,不但要退回来。我还得挨骂。”

晚饭,大师傅老董和徐助理过意不去,知道王震同志爱吃狗肉特意端上一盘。部长没有拒绝,回过头来告诉秘书,除伙食费以外,另补交吃狗肉的钱。

六十年代初,农场还没有盖招待所,王震部长就和职工一样在宿舍睡火炕。清晨醒来,他高兴地对打洗脸水的同志说:“真解乏,太谢谢了,我已经好多年没睡火炕了”

王部长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群众十分关心。他亲自到职工住的小茅屋看望职工,与职工促膝谈心,问生活怎样,房屋漏不漏。他对J队长说,要多关心群众,让职工生活得越来越好。

种“试验田”

王震将军在军川视察,鼓励职工们要把北大荒建成“北大仓”。

为了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广应用高产新技术措施,王震将军建立了大豆试验田。这块地位于许家馆子以北的八号地,—队职工把这块地叫做“高标准,高质量”的生产练兵场所。王震将军亲自审查技术措施,无论是管理还是收获,从春播到秋收整个过程都严格要求精耕细作;百垧试验田大面积丰收,亩产达到401斤,获得了高产,从而推动了全场科学种田工作再上新台阶。

搭“鹊桥”

六十年代,王震将军在军川视察与垦荒队员们攀谈时,问垦荒队员的生活上有何困难,垦荒队员对王震将军说:“北大荒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我们觉得很充实。就是缺少大姑娘,抓只耗子都是公的”这句本来是开玩笑的话却被王震将军记在心中,他表示一定要帮助垦荒队员解决好个人问题,使他们都立业成家。

王震将军回到北京后,着手开始动员城市女青年去北大荒支边建设,仅哈尔滨女青年就有200多人来到军川农场落户

从此,结束了军川农场男多女少的历史。

王震将军提出开发北大荒

“北大荒”指位于我国版图东北角落的密山、虎林、饶河、宝清等县的大片土地,一直视为莽莽荒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在这里发布“招垦令”,招徕流民开垦无主荒田。但收效不大,北大荒依旧是地旷人稀,村落难寻,人迹罕见。直到新中国诞生,这片当地老乡称为“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黑钙土才苏醒过来,萌发了勃勃生机。1958年春天,解放军十万转复官兵进军北大荒,屯垦戍边。他们把原来长满榛林杂草、野兽出没的荒原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将军指挥定方略

对北大荒开发,是在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志愿军开始分期分批撤回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公布实施,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大背景下开始的。其中,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农垦部长王震将军功不可没。他是提出开发北大荒的第一人。

1954年5月底,王震将军到黑龙江视察铁道兵8505部队(即铁道兵第五师),并考察了绥(化)、佳(木斯)等地的部分荒原。同年秋天,王震将军又视察了五师师部汤原农场,查看了战士生产的白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一个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宏图萌发了。在师部召集的连以上干部会议上,王震指出:“要办部队农场,为国家挑担子,解决部队吃菜吃肉,你们复转后,有的同志要去办国营农场,现在就要有准备。”在王震将军的指示下,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带领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及数百名参加铁路建设的劳改犯进驻虎林,建点办场。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国营军垦农场——八五0农场在虎林西岗成立。八五零农场在当年开荒25万亩,播种2.5万亩,修了简易公路,盖起了能住万余人的草房。

1955年8月14日,王震将军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提议动用铁道兵1955-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投资于密山、虎林、饶河一带荒地的开发,计划到1960年开垦荒地1000万亩,增收粮食30亿斤。除供应约20万的生产人员及其家属和牲畜的用粮外,还可以上交商品粮25亿斤。王震的报告受到了彭德怀元帅和时任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大将的赞许,中央也很快批转了王震的报告。1956年春,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成立。接着,由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率所部复转官兵进入宝清县南横林子一带组建八五二农场;由驻广东湛口的四师副师长罗培兴等人在迎春组建八五四农场;由九师的孙培君等组建八五九农场……王震还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地方农场抽调一批懂业务技术的干部加强军垦农场的管理。并提出了“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等“五边”方针。到1957年底,一大批带“八”字头的军垦农场已初见规模了,为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扩大军垦农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宏师十万展宏图

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决定裁减一批部队。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2月24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又发出了《对退出现役干部转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

按中央部署,从这年3月份开始,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包括机关部队、野战军、军事院校、后勤部队及部队医院等转业官兵,从全国各地(除西藏、新疆外)来到北大荒,其中包括七个预备师、四个预备医院和两个兽医院。预一师和预七师是两个建制师来的,连武器都带来了,实际上全部人员总共是八万一千多人。这就是当时号称“十万转业官兵远征北大荒”的新闻。

这些官兵中,有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全国战斗英雄,还有抗美援朝中建立战功的英雄。如有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有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斗争十四昼夜荣立二等功的左尚喜。此外,还有一大批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军事教员等。他们不计个人名利,唱着“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仍像当年唱着保家卫国的战歌跨江杀敌一样,进军北大荒。

据时任农垦部秘书处处长的王桂林和哈军工政治部助理丁继松等人回忆:那时气氛十分热烈。一列列的军用专车接二连三地开进密山站,密山这个仅有万余人的小城沸腾了,家家并屋腾室,仍人满为患。大街小巷,人来车往,全是穿黄军装的复转官兵。4月13日,在密山车站广场举行了欢迎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的万人大会。大会主席台两旁书写着两条醒目的标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是“艰苦创业”。这是王震将军亲自拟写的。王震佩带三星上将肩章,作了动员讲话。与会官兵目睹了这位身经百战,从南泥湾走向北大荒的老将军的风采,欢呼声如雷鸣。

战斗在黑土地上

农场生活的起点十分艰苦。由于迁场、搬家,加上扩建,多数分场和连队房无一间,地无一亩,都是荒原一片,是虎熊出没,狐兔为家的地方。大家放下背包就动手割草,砍树条,选一处高坎地支撑窝棚。这种窝棚极简陋,用草绳绑几个人字形的架子,再绑上横担,盖上羊草,能挡住风雨就成了。然后在里面铺上厚厚的草,铺开背包,就是落脚之所了。有一部分随军家属,也是几家合住一个“窝”,中间挂个布帐,就是两家的分界线。

有的场区吃饭也成问题,按军委规定,转业官兵第一年的口粮由地方供应,供应标准也按军队标准。但是由于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供应的粮食一时也运不到。于是,有的农场只好组织人力,从百里地外的国库去背运口粮。有的农场因无粮食加工设备,就暂时用原粮充饥,煮包米、小麦。吃的住的是这样,其他日用品更是奇缺,火柴、肥皂、灯烛,连卫生纸也买不到。劳动环境更是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困难确实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但是,官兵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边生产,边建设。来自空军、炮兵、坦克兵等特种兵部队的官兵,率先驾驶拖拉机,开垦了大量荒地。官兵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抢播抢种。在第一年就抢种了百余万亩大豆,秋后收获了千万吨大豆。除了大面积开荒、整地、大搞住房建筑外,复转官兵4000多人还参加修建了八五0农场的云山水库,修复了全长114公里的密虎线铁路,接受并完成了选伐万余米优质木材,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和大连造船厂建设等艰苦而光荣的任务。

这些来自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转业官兵,在几十年屯垦戍边的生活中保持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克服了种种困难,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现在北大荒已不再荒凉,许多农场建成了人口密集的小场镇,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当年创业的官兵们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数已两鬓斑白,儿孙满堂,在北大荒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春秋。那个激情燃烧的创业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但由他们开创的“顾全大局,艰苦奋身,锐意开拓,勇于献身”的北大荒精神将世代相传,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标签: 将军 职工 铁道兵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教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