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粟裕入朝作战,谁和他搭档最为合适?
1、林彪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啥会是林彪?8月31日,高岗给主席汇报,朝鲜半岛的形势,美军的动向,东边边防军的准备工作,后勤等等问题,提到了边防军司令的人选问题。主席9月3日给高岗的复函是这样写的:“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几个月后则有可能,估计时间是有的。说明在主席心里,也是希望林彪能够和粟裕一起入朝。
林彪,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最能打的共军将领,在军中有相当高的威望,作为统帅,相信不会有人不服,毕竟在主席心里,他的确是志愿军统帅的第一人选。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国强共弱的局面,面对“七无”的地区,林彪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扭转了东北的局面,在47年秋季攻势后,国军基本只能守住几座大城而不敢出来,同时把11万各战区的部队发展到一百多万精锐之师,当时高岗、罗荣桓还有中央委员们等都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显然再好的政工,再多的中央委员也无济于事。而粟裕作为助手,组织策划是没问题的;协调指挥也同样出众。在两位非常优秀的军事主官领导下,再配上洪学智,邓华,韩先楚等优秀将领,相信朝鲜战争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个人认为,他们俩应该会是最好的搭档。只是因为两个人身体都不好,没能看见他们在战场上合作的状态。
2、陈毅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和粟裕搭档,在第一年两个人配合默契,粟裕负责策划战役,协助指挥,陈老总拍板,协调内部关系。陈老总性格豪爽,能团结内部关系,对于胜仗从来不邀功,都是下边将领和前方将士还有人民群众的功劳,对于战役失利,他经常能主动承担责任,他能够包容属下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在华东和中原局任职期间,所有同事都信服于他。粟裕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受人尊敬的领导,发挥了不少组织策划的才能,协助陈毅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等一系列胜仗,让人见识到了粟裕的才能,后人也常常会说: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毅好比伯乐,而粟裕好比千里马,也就在陈毅手下,千里马才能出彩,发挥得更好。
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陈毅也主动请缨,想去朝鲜带兵打仗,《陈毅传》694-695页。9月15、16两日,美军终于在260艘军舰、500多架飞机掩护下,以7万余人的部队在朝鲜仁川登陆。美国侵略者来势汹汹,迅速向北推进,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面对这种局面,中共中央、毛主席开始组织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考虑,除了和在京***研究外,又请各大军区负责人去京商议。陈毅动身前,中共华东局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关于出兵问题,有的意见是不宜出兵参战,因中国刚解放,东北刚建设,出兵就要惹火烧身。陈毅考虑却不同,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各方意见时,鲜明表示自己主张出兵,并说:我如今虽担负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线需要,一声令下我马上可以穿上军装去朝鲜作战!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让陈毅出马。假如让粟裕入朝,陈毅肯定是搭档的非常合适的人选。
3、饶漱石
饶漱石作为华东的大佬,长期以来都是非常支持粟裕的,用粟裕的话说,当时饶漱石是要拉拢粟裕。南麻临朐战役失利后,陈毅和谭震林找粟裕谈过,总结经验。谭震林在临走的时候还特意留了封信给粟裕,上面有不少批评的话语,言辞比较激烈,而粟裕也回信给谭震林,显然意见不合。而此时饶漱石作为华东局书记,却没有半点指责,相反却发来了一封洋溢着关心的电报:“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5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已给敌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自74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在一年后的山东,济南战役前后,为了协调内部关系,帮粟裕立威,饶漱石先后两次组织曲阜会议,对粟裕的支持显而易见。饶漱石长期以来都是政工见长,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强,军事稍弱,不过47年10月15日中央 致陈粟电 《东西兵团的指挥和建制问题等问题》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出来了:“我们的意见.....让漱石同志学习战争指挥甚为必要”“再过若干时期,漱石和黎玉均可在军事指挥上锻炼出来”,虽然不是专长,但可以帮粟裕协调内外部关系,让指挥更为便利,所以假如粟裕入朝,作为饶漱石的副手完成抗美援朝任务也是有一定可能性。
没有经历过党内斗争,人生履历相对就少一些,因为性格问题,会和周围人产生矛盾,又不善于沟通处理,建国后在总参工作的粟裕,因为工作关系,先后分别得罪过聂帅、徐帅、彭总,以至于后来被反复审查写检讨。所以以粟裕的性格,能够包容他的人并不多,显然抗美援朝如果和三位老帅搭档,显然是不可能的,或者效果未必很理想,战争并非想象的容易,假如不能很好的协调和处理上下级关系,指挥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选对搭档至关重要。
个人分析,假如粟裕入朝作战,最好的搭档是林彪,其次是陈毅。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三版后记
生物学上有个著名的只认第一、无视第二的“印刻效应”:小鸡刚孵出来,头一眼见到的不是母鸡,而是其它动物,也依然会跟着跑。尤为奇特的是,一旦小鸡形成跟随反应之后,便不会再对其他物体产生类似反应了。
科学研究还发现,“印刻效应”不只存在于低等动物,也同样存在于人类。如果每天让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便会对电视产生“印刻效应”,而对母亲的说话兴味索然,无动于衷。
华东战略区军事统帅粟裕一生,战功赫赫却际遇坎坷。他的夫人楚青说:“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粟裕几乎隔天挨天整。”悲怆之言,令人震惊。
战争年代,粟裕指挥人马最多时达80万,横扫千军如卷席,可谓叱咤风云,英雄至极,却因只居副司令员或代司令员,不仅蒋介石一方认为他的指挥是别人所为,说“关内共军,陈毅一股最狡猾”;自己一方除最高统帅部以及兵团一级将领外,普通士兵也认为是别人在指挥自己作战,发牢骚都嚷:“陈司令的电报哒哒哒,小兵的脚板扑扑扑。”
江山初定,当年出生入死的人可以论功行赏,安享封爵之时,粟裕却很快成为最早被错误批判的高级将领之一,早早戴了顶“帽子”,坐起了冷板凳。
“文革”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挨过林彪、“四人帮”整的人都咸鱼翻身,粟裕苦熬多年却依然没戏。因为他当年的挨整与上述“坏人”毫无关系,粟裕仍然只得默默靠边。楚青老人曾说:“粟裕的冤案不是毛泽东搞的,也不是林彪搞的,搞他的人有的还在,至少那个山头的人还在,阻力和困难还很大。”
直到1994年,在当事人基本辞世后,中央军委才决定给粟裕公开平反正名,但在审批签字时却依然有人施加影响,企图阻挠。
长达36年掩盖、淡化、转移、磨灭粟裕的战功和影响,世人在军史上的所见所闻多是某些虚假的“母鸡”,一旦粟裕这只真正的“母鸡”重新出现,“印刻效应”便注定使他们排斥、抵制他。无论有多少新发现的确凿史料,在他们而言都是“足”,务必削掉以适应他们“印刻”之履。
这些感慨一直郁积于胸,便有了写作本书的念头,其主要目的在消除一些人的“印刻效应”,因此不吝笔墨地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将某些历史人物对比阐述,以期“有比较才有鉴别”,让人们重新认识真“母鸡”。
一本书的初衷无论多美好,效果却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不想,本书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获得如潮的好评。各大网站选载的部分,仅新浪读书频道点击即达一千三百余万次,留言二万六千余条,至今居于人文书榜前十名的前列。
80余岁高龄的楚青老人亲笔来信说:“我将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枕边,常在睡眠前阅读,倍感内容充实而真实!将永作留存了!” 原三野司令部作战股长、90余岁高龄的秦叔谨老人读完书后,说书写得很不错,敢说他们不敢说也不能说的话。《粟裕传》传记组成员之一的温镜湖先生,接我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书写得很好!”粟裕大将的原秘书鞠开老人电话里对我说:“你的书反响很大啊,我要向你们学习。”另一原秘书刘祥顺老人则说;“书拜读,给人以很大的震撼!谢谢你!祝贺你!”粟裕的特型演员谢伟才先生读后也来信说:“你很不简单!你在为好人说话!……”
许多研究单位、新四军、华东野战军将士们的后代与广大军史爱好者更是慷慨解囊予以支持;一位崇敬粟裕的公司主管甚至将本书作为必备读物,让员工人手一册。出版社的库存也便一再告罄,如今已印至第三版。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本书三版之际,我想起了许多帮助我成书、出版后又给我真诚慰勉的人以及广大支持我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提供了书中全部的《粟裕传》传记组与百忙中慨然作序的朱楹将军。这些热心的人们,我将终身铭刻在心。
还有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李惠老师,素昧平生,从无往来,却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非凡胆识与魄力,毅然相中本书书稿于草根之中,不仅为书稿立项、出版,两年多来,还以编辑《毛泽东选集》等领袖文集的一贯要求,对本书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令我感受到了国家最权威出版社的严谨与慎重,也深感此生的巨大荣幸。我将没齿不忘,并将以她的敬业精神激励自己,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