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龙城商贸有限公司是2017-06-07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北物流园区融佳建材市场装饰材料区117号。
乌兰浩特龙城商贸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52201MA0NCMXC15,企业法人张建福,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乌兰浩特龙城商贸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装饰、装修、装潢服务, 一般经营项目:建筑材料、防水材料、装潢材料、陶瓷制品、卫生洁具、油漆、涂料、橡塑制品、化工原料及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电脑及配件、印刷机械、办公设备、文体用品(不含管理品种)、日用百货、包装材料、工艺礼品(不含管理品种、金银)、玩具、金属材料、钢材、阀门、管道配件、轴承、制冷设备、五金交电、电子产品、电线电缆、电动工具、家用电器、机电设备、通讯器材(不含管理品种)、仪器仪表、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化妆品销售;室内装饰设计服务,普通商品信息咨询服务,会议会展服务,计算机技术咨询服务。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乌兰浩特龙城商贸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70年来,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乌兰浩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个漂亮的转身,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红城,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文明、文化繁荣、生态宜居,各族人民信心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7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30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乌兰浩特市的经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1949年,乌兰浩特工农业总产值仅1092万元,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13227万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发展市场经济,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乌兰浩特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发展繁荣的巨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浩特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按不变价计算,至2018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670792万元,5年间年平均增长4.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549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6709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78204万元,5年间年平均增长4.27%、3.84%、4.49%。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年末的6.7:46.9:46.4调整为2018年的7.5:45.9:46.6,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逐步趋于优化。
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到迈向现代化
70年的变革与发展,深刻改变了乌兰浩特市农业农村面貌,农业发展逐渐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
1949年,乌兰浩特市农业总产值仅为672万元,播种面199千亩。发展到1982年,这组数据增长到1814万元、263千亩。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乌兰浩特市更站上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2013年的576525亩增加到2018年的711030亩。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截止到2018年年底,乌兰浩特市粮食总产量为290885吨,全市耕地灌溉面积31.39千公顷,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从量变到质变,工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每一块土地都有承载历史使命的天然基因。2002年前,乌兰浩特城市东南,洮儿河东岸,是一处几平方公里旷野。2002年,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成立在这处荒野上,2003年3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自治区级开发区,成为自治区重点扶持的20家开发区之一。
17年的栉风沐雨,开发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昔日洮儿河岸的一片旷野,现已被林立的厂房、纵横交错的道路所取代,并逐渐成为乌兰浩特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价值洼地”。2018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148家;完成产值60.2亿元,同比增长5.4%;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1.7%;税金22.6亿元,同比增长5.6%。
工业园区的崛起正是70年来乌兰浩特工业经济发展的缩影。1949年,乌兰浩特市工业总产值仅为420万元,到1982年增长为11413万元,截止到2018年末,乌兰浩特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6.4亿元。
现在,依托工业园区,乌兰浩特市不断培育壮大卷烟、冶金、电力、制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逐步构建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到2018年末,按行业中类分,工业行业扩展到14个,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齐头并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消费市场:从“有啥买啥”到“买啥有啥”
建国初期,乌兰浩特和全国一样实行计划经济,“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点灯凭油票”,商品供应紧缺。
“一百、二百、三百、八百”,这些当年让70后、80后小时候记不住全称的国营百货商店构成了乌兰浩特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圈。后来的百货大楼、供销大楼、温州商贸城,逐渐构成了乌兰浩特地区的购物中心组合。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乌兰浩特市像样的宾馆和饭店更是少之又少。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乌兰浩特市的消费品市场紧跟时代步伐,逐步从传统商业模式更新转化为“互联网+”的销售形式,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实现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截止到2018年末,乌兰浩特市已有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37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9家。形成了中有乌兰街为主体的商业百货一条街及以 “五一广场”为中心的品牌专卖店商业经济圈;北有汽车城、建材市场,居然之家家具广场;南有城市商业综合体“兴安盟乌兰浩特欧亚购物中心”;东有名都家居购物广场及全市万余个商业网点的消费品流通市场体系,整个商贸流通链条延伸到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呈现出商贸流通、市场繁荣昌盛的喜人景象。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全市批发业实现零售额63400.0万元,比2014年增加18021.2万元,五年间年均增长8.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49635.0万元,比2014年增加274053.2万元,五年间年均增长7.0%。
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1502.2万元,比2014年增加360310.0万元,五年间年均增长7.9%,处于较快增长水平。
商以城在,城以商兴。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悄然蝶变的商业体,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人气和活力,成为了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从勒紧裤腰带、凭票购买到“天天像过年”,行走其间的红城市民,也在被新时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消费档次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变,获得更多的幸福与满足。
百姓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建国初期的红城人,整日都在为吃饱饭而奔波,就更不用提什么精神文化需求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商业业态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逐渐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根据乌兰浩特市统计局调查队抽样调查统计,1983年乌市平均每人每年全部收入仅为404.16元,而到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分别增加到31131元和15248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红城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物资短缺”的记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餐桌。从追求“顿顿有肉”到粗细粮搭配,人们对餐桌上花样繁多的食品越来越“挑剔”,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深入人心,餐桌上的变化最能体现百姓生活的变迁。
据抽样调查统计,截止到2018年,乌兰浩特城乡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金额达到了5600元和3036元,城乡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分别达到了1292元和307元,占到了全部食品支出的23%和10%。
和餐桌一起变丰富的,还有生活。逛街购物、旅游休闲,看看**、听听音乐会……这些过去“别人”的生活,现在的红城人也过得有滋有味。
住得越来越好。70年来,“安居”已经不再是乌兰浩特城乡居民的梦想。到2018年末乌兰浩特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了32平方米和35平方米,楼房户占到了79.6 %。80.3%以上的住户使用自来水,76.7 %的城镇居民使用清洁安全的电作为主要炊用能源,12.2%的居民使用罐装液化气,72.2%的住户安装了抽油烟机,92.2%的住户拥有电冰箱。
从通讯基本靠吼,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70年来,乌兰浩特市的网络通讯越来越便捷。据统计,到201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10部和2部、移动电话206部和227部、电脑41台和33台,人均通信支出达到了915元和516元。从模拟到光纤,从E网到4G,从QQ到微信,网络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光纤网和无线网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成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标配。
每一项数据都见证了人民生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