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在过去的一年里属实火了一把,凡是有年轻人出现的地方就会有E人和I人的话题。 火热程度甚至让人一度以为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以后不论什么都要加上E和I的标签。 比如:五星推荐I人必看电影(不适合E人)、I人必去的十大小众旅行地、E人必玩的五大桌游…… 在接连不断的热搜和各大博主的情景剧小视频的影响下,总算搞明白了什么是I人和E人。但2024刚刚开年,又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标签了:浓人和淡人。 01 你是浓人和淡人? 起先看不懂E人和I人以为是英语的问题,莫名其妙搞一个英文字母就代指了一类人,这谁能懂? 但最近火起来的浓人和淡人也让不少网友感到疑惑:明明都是我认识的文字,怎么放在一起就不认识了? 只知道味道可以分为浓淡,什么时候人也可以分浓淡了? @桔梗_DW 得i人e人还没搞明白,又来了个浓人淡人。 @GetSomeFries 刷到抖音上浓人淡人差别的视频我真的笑死,终于找到了自己都合适定位。我就是一个超级大浓人,淡不了一点。 那么想知道你是浓人还是淡人吗? 所谓“淡人”其实指的是对一切都风轻云淡比较佛系的人。 真正的“淡人”,仿佛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却又似乎一切都不在他们的心上。 冰箱里的面包过期了,看一眼,继续吃掉。没关系,反正吃不死人。 外卖超时了,看一眼,继续等待,反正总会送到的。 喜欢的爱豆被曝谈恋爱了,看一眼,发生最大的感叹“啊?” 被别人惹到了,那你算是踢到棉花了。 @butterfly 我感觉我是淡人和浓人的中间,那应该是间人。 @小挖几 我基本淡的,偶尔浓的。原来我是混淡啊。 @一只猫猫 淡人。气血不足,没精力吵架,还不体面,而且吵架好累,根本不想说话。他觉得我在冷暴力。 “淡人”身上有种看淡一切超脱世俗的独特气质,他们觉得朋友有也好,没有也性行。恋爱,有就谈,没有自己也能过。加班,不加班最好,但是加班也没得选择。 “淡人”就像是一杯温水,不冷不热,刚刚好。 在职场上,淡人可能不会追求高薪高职,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舒适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不会为了升职加薪而拼命加班,也不会为了迎合上司的口味而改变自己。 而在感情方面,淡人也不会刻意去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相信缘分自然会来,不会为了寻找爱情而盲目奔波。即使遇到了喜欢的人,他们也不会表现得过于热情或冲动,而是会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 他们通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淡人不会轻易被外界的情绪所影响,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草率的决定。他们更倾向于深思熟虑,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而与淡人相反的就是“浓人”。 “浓人”拥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鲜明的人物性格、热情的处事方式。 “浓人”就像一杯沸腾的热水,热烈而充满活力。他们仿佛总是处在一种激昂、高昂的状态,就像那杯不断翻滚的热水,充满着无尽的热情与能量。 在职场上,一个浓人在工作中可能会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他们会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是会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来锻炼自己。 同样面对加班,“浓人”不仅在心里厌恶,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情绪即刻发泄出来。“浓人”会默默打开朋友圈发一条发疯文案,以将自己的不满昭告天下。 “目前的工作状态:依萍的下班时间,可云的精神状态,李副官拉车的工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世界上能不能没有甲方这样生物!!!!!!!!!!!!!!!我上班的怨气都可以复活十个邪剑仙了!!!!!!!” 在感情上,浓人也会表现得更加热情和奔放。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追求真爱而勇往直前。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他们也会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浓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常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会主动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积极为朋友和家人提供帮助和支持。浓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能够给予他人温暖和鼓励。他们的存在往往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浓人”与“淡人”,他们一个身上有着“浓浓的杀意”,一个身上有着“淡淡的死味”,你是哪种呢? @长生可不离 浓人不要太爽,每一个男朋友都被我抽过嘴巴,除了一个当兵的哈哈哈。 02 从“E与I”到“浓与淡”,我们为什么总爱给自己贴标签、立人设? 无论是今年火起来的“浓人”与“淡人”还是去年火起来的“E人”和“I人”,本质上都是个人给自己贴标签立人设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其实我们一直都很受用。 比如,在小学的时候,所谓的“浓人”、“淡人”、“E人”、“I人”还没有流行起来,我们就用星座来对自己进行分类。 但我们真的相信星座吗? 倒也并不全是。 我们更喜欢的是能够有一个公式概括自己,套用在自己身上。 人们给自己贴标签、立人设的行为背后,不仅是个体在社交环境中自我定位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认知自己和他人、管理自我形象以及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手段。 1.我们喜欢简化自我认知 我们的自我认知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价值观、情感状态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评估。这种认知过程需要个体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包括自身的内省体验、他人的反馈、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等。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限容量理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时,为了更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人们会倾向于采用简化的策略。 给自己贴标签、立人设就是一种简化自我认知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对自我进行定位和分类,从而在面对复杂的社交环境时做出更高效的决策。 通过给自己贴上某些标签,如“内向的”(I)或“外向的”(E),人们能够更快速地定位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从而在社交互动中做出更高效的决策。同时,这些标签也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的方式,帮助个体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2.搭建便捷的参照系 标签和人设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比较和身份建构的工具。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标签和人设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参照系,使得个体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受到社会期望、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标签和人设可以被视为个体对自己在社会角色中的自我定义和表达。通过给自己贴上特定的标签或塑造特定的人设,个体能够更明确地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遵循的规范以及期望的行为模式。这种自我定义和表达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更加自信和有目的地行动。 此外,通过塑造和展示特定的人设,人们还能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在社交环境中的形象和声誉。 3.自我保护的方式 有多少人感觉在用了“E人”和“I人”的标签后,社交更加方便了呢? 以往,不想参加某个社交活动时“I人”总要绞尽脑汁地思考一些借口才能逃过,而现在只需要默默地说出哦“我是I人”,对方就能立刻Get到了。 当“I人”们学会使用“我是I人”这个标签时,他们便能够更轻松、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个标签成为了一个便捷的沟通工具,让他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传达自己的内向特质和对于社交活动的态度。对方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他们的选择,从而减轻双方的沟通压力。 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贴标签不仅简化了复杂的心理过程,还提高了沟通效率。它让“I人”们能够在保持自我真实的同时,也减少了因社交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感。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他们在社交环境中保持舒适和自在,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像这样贴标签、立人设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安慰的机制。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压力时,人们往往会寻找一种稳定、可预测的自我形象来应对。标签和人设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得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自我信念和稳定性。 可见,“贴标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给人们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因此才总能受到人们的追捧。 写在最后 尽管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交和自我认知得到了简化,但同时它也忽视了人的多样性。 你可以是喜欢社交的I人,可以是喜欢宅在家的E人,可以是热情的淡人,也可以是无欲无求的浓人……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远非任何单一的标签所能涵盖,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