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_宠物_生活服务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收藏  分享
网络整理佚名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由于宝宝肠管的长度比较长,而且消化系统的发育系统还不完善,因此很容易会发生肠胃紊乱疾病。婴儿肠套叠是婴儿常见疾病之一,而且发病比较急性,一旦宝宝出现肠套叠不适症状建议立即送院治疗。

那么,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下面来给大家介绍。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的婴儿最常见,其中6-12个月的幼儿占到半数。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以原发性多见,慢性肠套叠以继发性多见。肠套叠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春末夏初发病最多见。 研究发现,男孩肠套叠的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

由于宝宝肠管的长度比成人长,肠系膜较长,易活动,加上肠道发育不完善,肠蠕动不规律,容易发生肠蠕动紊乱。如果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添加辅食不当,环境、气候发生了改变,或者肠道发生了炎症、肿瘤、息肉等疾病,以及蛔虫扰乱、毒素刺激、驱虫药物使用不当和腹泻等,均可透发肠蠕动的紊乱,而引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多数是以回肠末端套入结肠,盲肠和阑尾也随之套入。

这种回结型肠套叠多见于肥胖健壮的婴幼儿。那么,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1.腹痛: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的症状,但是由于宝宝自己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

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 呕吐:呕吐常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果酱样大便:在发病初期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4.腹部肿块:由于腹部肠管发生了套叠,可引起局部隆起似肿块状。

在疾病早期,腹部可扪及肿物;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出现腹膜炎征象,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婴儿肠套叠的病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

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

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1.急性肠套叠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

持续10~20min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

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4)腹块: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

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5)全身情况: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2.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Felix报道,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3.亚急性肠套叠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体征上因鞘部包裹着套入部虽有血运障碍,尚未能污染腹腔,因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病人全身状况可迅速恶化。

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此外,胃切除手术后空肠胃套叠都有上腹部疼痛,早期呕吐胆汁或胃引流量增多。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1.儿童肠套叠2岁以下的儿童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剧烈腹痛,阵发性哭闹不安伴呕吐、果酱样血便,可疑为本病。腹部检查可于脐右上方扪及腊肠样、光滑、活动较好有一定压痛的包块;肛门指诊指套上有血迹,有助于诊断。空气或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套叠头部之肿块影和呈杯口形的充盈缺损,可明确诊断。2.成人肠套叠40~60岁成人,遇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①突发腹部绞痛,伴有可消散的腹部包块;②不明原因和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③急腹症病人伴有腹部包块或黏液便、黏液性血便;④腹部手术或外伤后恢复期出现慢性肠梗阻。

对症状、体征不典型的可疑病人,X线检查有较大的诊断价值。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则对回结型和结结型肠套叠具有诊断价值。

什么叫肠套结

肠套叠 概述 一段肠管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称为肠套叠, 病因 肠套叠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 1.按病因分型: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绝大多数原发性肠套迭发生在婴幼儿,其中尤以4~11月者最多,男性患儿约为女性的2倍。

一般认为小儿常有肠蠕动功能紊乱及肠痉挛发生,严重持续的痉挛段可被近侧的蠕动力量推入相连的远侧肠段,特别是回盲部呈垂直方向连续的位置更易套入。继发性肠套迭多见于成人患者,是由于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被蠕动推至远侧而将肿物所附着的肠壁折迭带入远侧肠腔。 2.按发病部位分型:可分为回肠一结肠型、回肠盲肠一结肠型、小肠一小肠型,以及结肠-结肠型。 症状 本病80%发生于二岁以内的儿童,发病突然,主要表现:腹痛、呕吐、便血、腹部“腊肠样包块”。

1.阵发性腹痛:腹痛突然发生,疼痛时病孩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儿并不啼哭,表现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玩喜如常,但不久后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2.呕吐: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初起较频繁,随后可减轻,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

到后期如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时,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3.便血: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

4.腹部包块: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 除上述急性肠套迭外,临床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迭,多见于成年人,其发生原因多与肠管本身病变有关,如小肠或回盲部肿瘤。慢性复发性肠套迭多系部分性肠梗阻,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为阵发性腹痛及腹部包块,呕吐及便血很少见,常常进行X线钡剂检查方可确定诊断。

检查 对于诊断比较困难的早期病儿,如一般情况较好,且无肠坏死征象,可酌情进行低压钡剂灌肠,灌肠时,其压力以不超过130厘米水柱(约三市尺高度)为完全,如发现有“杯口状”X线征象,则可进一步证明为肠套迭。 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临床最常使用的为灌肠复位法。婴儿急性肠套迭,早期可应用空气或氧气及钡剂灌肠法促使已套迭的肠管复位。 2.手术治疗:肠套迭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

斑点叉尾肠套病的疾病症状及诊断要点是什么?

症状如下:1、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随病程的发展病鱼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大的褪色斑块直径3厘米,以后在褪色斑的基础上发生溃疡。

小的溃疡灶直径0.3~0.5毫米,大的溃疡灶直径达3厘米。

部分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挂于水体中的特殊姿势,最后病鱼沉入水底死亡。2、病死鱼的解剖变化主要表现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剖开体腔,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胃底部和幽门部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黏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套叠的长度为0.5~2.5厘米,发生套叠和脱肛的肠道明显充血、出血和坏死,部分鱼还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部分鱼可见出血斑,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病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和出血。诊断要点如下:1、根据本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本病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炎,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特别是肠套叠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而且这种肠套叠的出现率很高,可达60%~95%。

这种特征性的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2、对本病的确诊须从靶组织内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根据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再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准确的鉴定。

更多“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生活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以上就是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服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