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医美容的探讨_美容时尚_生活服务_精致生活网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中医美容的探讨

收藏  分享
网络整理朵拉女性

中医美容的探讨

关于中医美容的探讨

  浅析中医美容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时描写古代美女的经典之作,细细读来不仅感觉美的摄人心魄,美的沁人心肺,可见美丽不应单单是形象美,只有内涵之美才能让美丽更加灵动,更加销魂。美丽应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人健康和内在素质的体现。

  健康之美医学人体美是指健康状态下的形式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社会适应等层面上的全方位的合乎目的的协调、匀称、和谐和统一的人的有机整体[1].健康是美丽的基础,美丽是健康的体现,美丽与健康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美的基础是健康,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符合美的形式法则的一种美的最高境界”.美容是指使人更加美丽的一种手段,现在高科技的美容手段层出不穷,爱美的女性对此也趋之若鹜,然而负面报道比比皆是,美容所导致的医疗事故也屡见不鲜。为了美丽而伤害自己,实在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一旦酿成不良后果,将抱憾终生。

  中医药美容是绿色健康的美容方法之一,浓妆艳抹固然可以增色,但不能持久,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驻外”,面部色泽的变化是脏腑气血盛衰的标志,只有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疏通、脏腑之气充盈才能使肌肤润泽、美目有神、秀发光泽、精力充沛、自信美丽、青春永驻,在健康中获得自然美。

  修身之美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自然赋予季节的美丽芳华; 春风浮柳,夜雨润花,这是大自然书写芳华的天工神韵;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诗情画意。清风、香草、花儿的芬芳、自然的气息、自由的呼吸我们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与舒适与我们也只有一步之遥。

  生活的节奏在不断的加快,生活的压力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适时的停一停脚步,让自己的心灵享受一下“慢节奏”,享受一下阳光与自然给予生命的最真的渴望与感动。艳丽之美固然值得感叹,但只适合远观,不适合于沉潜。给自己一点时间用来自觉和思索,以便找寻自我最深处的芳香,体会一下淡泊、静谧、灵动、温情的美丽。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一个人“内涵丰富”,才能散发出由内及外的魅力与光芒,这是任何化妆品和美容手术无法给予的[2].中医美容,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修身养性,享受整个过程,不急躁,不冒进,不断寻求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让自己做一个自然灵动的美丽女人。

  中医美容的常用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影响女性容颜的许多疾病,如黄褐斑、雀斑、肥胖、痤疮等,常与妇科疾病与脏腑功能有关,在治疗上只有与调理脏腑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治病求本的内治法相结合,方能起到“源头治理”真正美容的目的。中医美容讲究“辨证施治”的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来进行调治,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时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常用治疗方法如下。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乃至大自然的一切无外乎于阴阳,在《素问》中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在人体中相互制约、相互对抗,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内径》称之为“阴平阳秘”.而一旦这种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如《素问》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命门火衰,气化失职,常见面色晦滞无华,或晄白虚浮,眼袋如卧蚕,形体肥胖,月经失调等,不仅形体走形、容貌不美,并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肢冷畏寒等病证。治宜温阳益气,健体美容。代表方药有肾气丸,右归饮等。阴虚,阴血不足,形体失养则形体消瘦,眼睑色暗,面部黄褐斑、雀斑、晦滞无华,或毛发稀疏,甚或须发早白,月经失调,伴头晕眼花,烦热口干,甚则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

  治宜滋阴益精,代表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此外何首乌实为阴虚体质美容的佳品,何首乌入肝、脾、肾三经,具有补精血、益精髓、黑须发、悦颜色之功。

  滋养肝肾: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阴阳失调,导致肌肤失养,则皮肤枯皱,干燥生屑或搔痒,面部皮肤色素沉着等。雀斑、蝴蝶斑是影响女性美容的常见病、大问题,《外科正宗》指出: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成”.西医认为面部色素的发生与激素代谢失调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肝肾可以调节内分泌。此外,《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玉竹能“去面黑痣,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健脾益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相表里,能使“六腑化谷,津液布扬”,百骸皆得其养。若脾胃虚弱,则气血来源衰少,其肉不实,皮肤枯皱,面色少华,脾虚湿阻,气血交困,则面黄而垢,眼睑浮肿,眼袋青白如卧蚕,形体臃肿肥胖等[3].现代中医药研究证明,中医药可以通过影响细胞的增值与生存、调节免疫,改善机体代谢及内脏的功能,调节垂体、肾上腺、性腺等功能,以达抗衰老与调节内分泌的目的。被赋予“无痛美容”、“返老还童术”的美誉。

  中医药美容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整体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使机体恢复正常的自然平衡状态,在健康中获得持久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王峰。 医学美学导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黄霏莉,余靖。 中医美容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 汤叔良,姚寓晨。 诊治妇女面部黄褐斑的经验。 中医杂志,1993,34( 1) : 14.

  《御药院方》中的中医美容方分析

  《御药院方》[1-2]是以宋金元时期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进行校勘、修改、补充而成的一本中药方书。该书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刻板成书。全书共11卷,收方 1000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美容等内容。《御药院方》特色之一是中药美容方,这些美容方被另立章节,称"洗面药门".由于该书收集的多是宋金元时期的宫廷秘方,所以能较全面地反映当时宫廷用药的经验。《御药院方》也反映了元代以前美容处方组成、美容化妆品制作加工经验。

  《御药院方》由元代许国祯等人修订编辑而成,明清后已在国内亡佚。《御药院方》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力,后经朝鲜流入日本,再从日本回归中国,现存本为日本千贺芳久于宽政戊午(1798)仿刻朝鲜癸巳刊本。本书为研究宋金元宫廷医方重要的资料,从中可了解当时医方的发展概貌,更能体现宋金元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一、《御药院方》中的中医美容方

  《御药院方》第十卷中的"洗面药门",均为外用美容处方,共有 25首。虽然称"洗面药门",处方非完全是洗面之药,仅以洗面药为主。"洗面药门"内的洗面药共10首,洗髭染髭药共7首,乌发方共 5 首,洗手方共 2 首,澡浴方 1首。

  1.洗面药方

  洗面药方的组方分析:洗面药方中的主要药物有美白祛斑功能.具有美白祛斑的药物有白芷、白蔹、白及、白茯苓、楮桃儿(楮实)、白术、藁本、白附子、白僵蚕、冬瓜子等。其中白芷、白蔹和白及在 10 个洗面方中出现6 次(60%);茯苓和楮桃儿(楮实)在 10 个洗面方中出现5 次(50%);白术、藁本和白附子在10个洗面方中出现4次(40%);冬瓜(子)在 10 个洗面方中出现3 次(30%);白僵蚕在 10 个洗面方中出现2 次(20%)。

  (二)洗髭和染髭药方

  洗髭、染髭和乌发药方的组方分析:染髭和染发常用的药物有诃子皮、当归、没食子、醋石榴皮、五倍子、百药煎、绿矾、针砂等。乌发方中的新方乌头药、旧方乌头药和乌头药三方,使用的药物完全相同,共有6味药。3方不同的是某些药物剂量稍有不同。乌云散的组方与前三方近似。乌云散共4味药,其中 3味药与乌发方药同。

  4.洗手方

  洗手方的组方分析:洗手方共2首,其中洗手檀香散具有清洗手部皮肤和美白皮肤的功效。本方另含有多种芳香药物,如藿香、甘松、吴白芷、零陵香、茅香、白檀。淖手药方具有清洗手部皮肤和润肤的功效。本方无芳香药物,但有栝蒌(子)、杏仁富含油脂,虽无洗手檀香散芳香,却有胜过洗手檀香散的润肤功能。

  5.澡浴方

  澡浴方的组方分析:粘痛散是澡浴方的唯一方剂,《御药院方》称它为澡浴药。本方的药物,大多不具有洗涤清洗功效,含有的药物主要有活血祛风止痛的功能,故粘痛散列入澡浴药欠恰当。《御药院方》将粘痛散作为澡浴药,可能是因为澡浴后,再将粘痛散加热,热熨外敷,具有粘痛去痛功能。

  二、《御药院方》中的中医美容方分析

  1 芳香药物不可或缺

  芳香药物是洗面药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洗面药门"共 25 首(表 1~5)中,使用芳香药物的方有11首,占44%.芳香药物主要出现在洗面药方中,占70%.乌发方中几乎无芳香药物。《御药院方》美容方中使用芳香药物品种较多,主要有藿香叶、白芷、檀香、甘松、零陵香、茅香、丁香、麝香、沉香、白檀、杜茯苓、广茯苓、冰片、韶脑、木香、肉桂、藁本等。含芳香药物最多的是无皂角洗面药,共有 10 味药,占本方的 56%.

  2 美容方的工艺复杂

  "洗面药门"共25首(表1~5),每方均有加工方法。有些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剂型有散、糊、酒、膏和丸 5种。其中"散"有 9首(36%),"糊"有9首(36%),"膏"有 4 首(16%),丸有 2 首(8%),"酒"有1首(4%)。25首中,介绍使用方法的有22首(88%)。

  3 洗面药方药以复方为主

  "洗面药门"25首中,大部分是复方。单味药方有3首(12%),2味药1首(4%),3味药3首(12%),4 味药 1 首(16%),6 味药3 首(12%),7 味药 1首(4%),8 味药 1 首(4%),9 味药 1 首(4%),10 味药1首(4%),11味药3首(12%),12味药1首(4%),15 味药 1 方(4%),18 味药 1 方(4%),24 味药 1方(4%)。由此可见,药物种类多少相差较大,最少1味,最多24味。药物主要有:美白祛斑药、芳香药、清洁皮肤药、养血活血药、染髭染发乌发药、祛风止痛药等。

  4 粘稠、增稠剂的使用

  中医美容方药为了便于皮肤、毛发的涂擦,常使用粘稠、增稠剂。《御药院方》中最常用的粘稠、增稠药物,是糯米、大麦面、荞麦面,其次为鸡子白、阿胶、蜜等。25方中有糯米的,有5首(20%)。大麦面、荞麦面有 6 首(24%)。

  5 溶剂多样并应用有毒中药

  中医美容方的药物溶解,常用溶剂。《御药院方》常用的溶剂有酒(玉浆)、醋、水、津液(唾液)、乳汁等。《御药院方》中"洗面药门"的有毒中药,大部分在洗面药方内(80%),大多具有祛斑、祛疤和祛痘等功能。有毒的药物有白附子、密陀僧、细辛、附子、冰片(龙脑、脑子)、韶脑(樟脑)、轻粉等。在"洗面药门"25 首中,白附子、密陀僧、细辛分别在3 个方中出现,出现率为 12%.

  6 男性专属美容药方

  在洗面药方中有一方,名为"御前洗面药",是皇帝使用方;另一方,名为"皇后洗面药",是皇后专用方。"御前洗面药"共15味药,"皇后洗面药"有24味药。"皇后洗面药"比"御前洗面药"多9味药。比较二方的异同,发现方内皮肤美白药物和清洗污垢药物,基本相同。增稠剂均用糯米。不同的是皇帝用黄明胶(黄牛皮胶),皇后用阿胶(驴皮胶)。"皇后洗面药"方使用的芳香药物,大大多于"御前洗面药"方。可见,元代或其之前,贵族男性也用美容品,且有男用和女用美容品之别。《御药院方》"洗面药门"25首中,洗髭和染髭有7首(28%)。

  由此可见,男性在元代髭美是重要的。7方用药均不尽相同。

  总的来说,《御药院方》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宫廷秘方,也是我国第一部皇家的御用药方集,因《御药院方》是在宋金元时期宫廷御方的基础上加以编撰与修订,非但其立章分篇的独特心意匠心独运,其方剂中的组方药物及制作工艺,在一般的方书中也属鲜见,对当今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许国祯。御药院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7.

  周益新。《御药院方》研究[J].山西中医,2007,23(1):55-57.

  任娟莉,高少才。《御药院方》美容方药探析[J].陕西中医,2010,32(12):1661-1663.

  王亚芬。 元《御药院方》中有关香药的临床应用[ J ] .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3):187-189.

  中医美容综合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黄褐斑

  黄褐斑是面部的色素沉着,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肝斑"、"蝴蝶斑"等范畴,且以肝气郁结型较为常见。中医美容是指运用中药理论进行美容,我院采用中医美容综合疗法治疗肝气郁结型黄褐斑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肝气郁结型黄褐斑患者60例,均为女性,诊断依据:皮损多发生于面颊部、前额或口鼻四周等处,呈黄褐或深褐色斑片,且一般边缘较为明显;无主观症状和不适感;并排除因其它因素引起的色素沉着。中医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型:两肋胀痛,心烦易怒,嗳气,痛经,经前斑色加重,脉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0岁~53岁,平均年龄37.8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10.3年;对照组年龄22岁~51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0.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和全身治疗,外用药物如:5%氢醌霜、2-4%曲酸霜及3%熊果苷等;全身治疗为口服维生素C 200mg/d,维生素E 100mg/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美容综合疗法治疗(中药熏洗和美容茶)。中药熏洗的方法,主要成分包括青皮、佛手、白芷、香附、青木香等,煎煮成汁并加温热水浸泡全身,时间15~20min/次,2次/周。美容茶由枸杞子、佛手、玫瑰花、银耳、莲子等组成,用热水冲泡,代茶饮,早晚各饮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黄褐斑颜色基本消失,面积较治疗前消退>90%为基本治愈;黄褐斑颜色明显变浅,面积较治疗前消退90~60%为显效;黄褐斑颜色有所变浅,面积较治疗前消退60~30%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个月的观察治疗所有患者均可耐受。

  3 讨论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与色素代谢异常有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颜面部色素沉着,其发病与内分泌失调、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同时还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月经紊乱等有关。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湿浊淤毒阻滞脉络,且常责之于肝脏、肾脏和脾脏,包括肝气郁结型、肾水不足型和脾士亏虚型等,而肝气郁结型在临床中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淤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气血不能润于泽,久而久之致褐斑发生[1].中药美容采用天然方法对身体以及皮肤进行调理,加以正确的中医美容手法可有效调理身体机能,让机体功能自身修复,实现美容的目的[2].中医美容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美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采取药物、食疗、运动、情态等多种方法配合进行美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3].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美容综合疗法的治疗,包括中药熏洗、美容茶,共奏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养血活血之效。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达93.3%以上,明显大于仅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医美容综合疗法在肝气郁结型黄褐斑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千程,祁元刚,燕忠生,等。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655-1658.

  [2] 刘宜群。肝气郁结型黄褐斑的中医养生美容综合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12):40-41.

  [3] 蒋淑明,马万里,潘慧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郁结型黄褐斑4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4253-4254.

  现代中医美容学的崛起与发展前景

  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脱胎于传统中医美容,在我国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美容历史、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真可谓源远流长。古老的内容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色彩,使得现代中医美容学更具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美容经国内学者不断挖掘、整理,形成了现代中医美容新学科。医学美容是一种医学审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医学美容的形成与发展,与医学的实践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医学美容,虽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萌发与发展历史悠久,几乎与中国医药学同时产生和同步发展。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美容医学经验,发明了许多具有美容作用的方药和医术,并在医学理论中阐述了极丰富的医学美学与美容方法。

  1 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轨迹

  1.1 中医美容发展史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从大量古籍中可知此期的先民已很注重外表之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技书,已有对面部黑斑、白斑、痤疮、接触性皮炎、瘫痕疙瘩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的论述,还对如何保持人之皮肤白嫩光泽、毛发的乌黑等,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具体的方法。从战国时期起已盛行通过气功等养生术,达到防衰驻颜的自然美的方法。第二阶段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此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着作,这些着作不仅为中医美容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医美容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美容功效的药物就达160余种,书中已提到一些药物可供制作化妆品(面脂)之用。第三阶段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时期是中医美容学逐渐成形时期。在唐朝,经济上的繁荣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美的追求更强烈,妆型、发型、服饰得到了空前兴盛发展,美不胜收。人们对美的强烈追求,促使医学家也热衷于对美容的研究。此时期有不少的医家代表,如葛洪、孙思邀、陶弘景、巢元方、王熹、孟洗等,他们的着作有《抱朴子》、《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养性延命录》、《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食疗本草》等,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美容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第四阶段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年):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学的拓展时期。宋代的《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金元的《御药院方》,明清的《本草纲目》、《普济方》、《外科正宗》、《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对中医美容学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此时期中医美容学具如下特点:首先,开始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更突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第二,美容药方更丰富,品种繁杂,各种美容手段的技术更全面,水平更高;第三,治疗美容发展较快,美容皮肤、美容外科、美容眼科均有较大进展;第四,美容保健又逐渐由民间走向宫廷、王府。

  1.2 中医美容在两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的特点

  中医美容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理论基础深厚。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包括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美学是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美学体系,拥有一系列独特的范畴,与中医美容学关系较密切的有“阴阳”、“天人合一”、“中和”、“文质”、“神韵”等。中国传统美学突出强调自然美、神韵美及文质结合等,这些都使得中医美容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观,追求神形俱美的境界。

  (2)方法多样,经验丰富。通过长期美容实践的检验、印证和提炼,中医美容学形成了药物、针灸、食疗、推拿、气功、运动、情志、养生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每一类方法之中又包含着若干具体的方法。如中药美容在使用方法上又有内服法和外用法的区别,外用法又分贴敷法、洗浴法、导入法等的不同,而且这些方法都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

  (3)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强调人自身的统一,以及人和自然、社会的统一。辨证论治不仅指导内服用药的遣药组方,也指导着外用妆饰品的配制和应用。

  (4)神形俱美的人体审美观。此即强调形体美和精神气质美的结合。追求形神俱美,当一个人具有在健康基础上的美的形体时,又具有气质、精神之美,具有某种道德力量或道德人格时,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美人。这是中医美容学人体审美的重要特点之一。

  (5)文质并重,刻意妆饰。文即文饰之美,质即本质之美。文质并重就是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中医介入生活美容,运用天然药物研制化妆品进行妆饰,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2 现代中医美容学的崛起

  20世纪初(1911年起)至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中医美容学被冷落,几近销声匿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医美容的内容大多归于外科、皮肤科等,而保健美容的内容几乎无人问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医学美容事业迅速发展,中医美容才得以被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芒。20世纪80年代,中医美容相继开展,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着作出版,如《中医美学》、《中医健美》、《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杂志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共召开了4届全国中医药美容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美容学术的提高。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法规明确指出:“医疗美容科为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它确立了中医美容的学科地位,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医美容学的健康发展。此后,各医院纷纷开展中医美容服务,中医药研究所及其它研究单位对各种中药化妆品及延衰驻颜中药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医美容人才,全国有近30所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中医美容学都是重点学科之一。在国际上,中医美容也日益受到重视。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分别在北京召开了“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设立了“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委员会”,中医美容开始走向世界。中医美容源远流长,内容浩博,近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 中医美容未来的思考

  中医美容学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未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国美容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因此,研究中医美容学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迅速提高,人人需要健康、人人需要健美,促进了我国健康卫生事业和医学美容事业的发展。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对“健康”的明确概念是:“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个新概念表明医学的目标已不只是维护人的生存,而要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使身体、精神、社会三方面都要完美与和谐。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出现了“第四种状态人”,即非“疾病状态”、非“健康状态”、非“康复状态”的人。这种人由于自觉“不美”,在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处于一种“非完满状态”,具有强烈的改善自身之美的要求,其余3种状态的人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为之服务,这“第四种状态人”,无疑只能由美容医学来为其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美容化妆品行业人员已经超过600万人。专业医疗美容机构相继成立,医学整形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中医美容也初步形成一支具有科研、医疗、教学能力的专业队伍。《中医美容学》的出版,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中医美容思想、理论和技术,同时标志着我国中医美容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医美容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其中蕴藏着许多瑰宝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冶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业需要发展,需要再度辉煌。中医美容学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容貌美化作出贡献,并将有更大的发展,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 宋丽艳。浅谈古代医学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15):1197-1198.

  [2] 谢樊彪。中医美容史初探[J].江苏中医,1989(5):39-40.

  [3] 黄霏莉。中医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中医美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美容学, 是以中医美容学、 中医学基本理论、 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为指导, 研究人体的形神美,研究损容性疾病和损容性生理缺陷, 以达到防病健身为目的, 并运用中医药的方法维护、 修复、 改善与塑造人体的形神美及研究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专门学科。 也是中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中华民族爱美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容经验和知识, 发现了许多极其有用的美容方法和方药,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美容学, 她已经同整个中医学融会在一起。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美容方法、 丰富的美容药物散在地记载于历代医药学着作中, 为我们研究中医美容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 如何整理和继承前人的这些宝贵遗产, 将其挖掘出来以造福于今天的广大民众, 是我们从事医学美容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文献整理

  收集历代涉及中医美容方剂的古医籍, 对其进行筛选、分类、 归纳、 整理和总结, 拟采用 “以法类方”、 “以病类方”、 “以药类方” 等方法对筛选出来的中医美容方剂进行组方特点和配伍规律的研究。 专题深化是研究中医美容学的基础。 历代医家对美容药物的运用历史悠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山海经·中山经》 就有 “荀草, ……服之美人色” 的记载。 其后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 《神农本草经》中更记载了白芷、 白僵蚕、 菟丝子、 柏子仁等数十种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 秦汉时期的医学巨着 《黄帝内经》, 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也为中医美容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内经》 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 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外表来, 确立了中医美容学内外结合整体调节的理论体系和药食并用、 针灸按摩相结合的美容方法。 魏晋时期, 陶弘景的 《本草经集注》 载有美容中药 70 余种, 并有 “灭瘢通用药” (鹰矢白、 僵蚕等)的记载。 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 收载了许多美容验方。 唐代孙思邈的 《千金要方》 中即辟有 “面药” 一章, 收有唐以前美容方 80 余个。 其另一着作 《千金翼方》 卷 5 也收有美容诸方 80 余首, 而且在其 《千金要方》 “食治” 卷还载有许多食物的美容功效, 如大豆黄卷 (黄豆芽) 有 “去黑痣、 黑黑干、 润泽皮毛” 之功效, 开后世食物美容之先河。

  王焘的 《外台秘要》 更是广集前贤之大成, 在 “面部面脂药头膏发鬓衣香澡豆第三十四门” 中, 载有 28 类 200 余首美容方剂。 《新修本草》 不仅记载了大量美容药物如旱莲草、 密佗僧, 而且收载了不少芳香药, 丰富了美容中药的内容。 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 如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均收载有不少美容方剂。

  在其本草专着 《证类本草》 中载有美容中药 170 余种, 较唐代又有所发展。 至明代, 出现了医药学巨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其记载的美容中药近 300 种。 这些经验和知识是我们研究医学美容的宝贵遗产, 因此, 整理古代文献很有必要。

  2 中医美容的学科定位研究

  中医美容是在中医学及美学理论指导下, 研究如何运用中药、 针灸、 推拿、 气功、 饮食等方法治疗皮损, 美化容颜为目的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内容涉及中医皮肤科、 妇科、 内科、 外科等, 怎样定位, 关系到中医美容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医美容学应切合实际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式、发展前景。 要尽早建立、 健全、 规范中医美容的高等教育体系。 培养具有高素质、 并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又有良好美学修养、 熟悉现代医学技术的知识结构合理的中医美容师。

  使中医美容学尽快走上科学、 健康的道路, 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

  3 中医基本理论在美容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的一门中医学科。 而中医美容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美容护肤, 并作为以人体健美为研究对象的多种基础和临床学科相交叉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 因此,作为其基础理论, 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阴阳五行与美容;藏象学说与美容; 气血津液与美容; 经络学说与美容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为治疗皮损性疾病、 美容护肤提供理论依据。

  4 分类研究

  采用 “以法类方”、 “以病类方”、 “以药类方” 等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美容方剂进行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的研究。

  ①以法类方: 对于体现同一治法类方剂的组方用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组方遣药的总体倾向性。 如以悦色驻颜法、 润肤去皱法、 生发黑发法、 洁齿固齿法、 香身美体法、 减肥瘦身法、 洁面增白法等类方, 研究其内在的配伍规律。 ②以病类方: 通过对于治疗某种疾病古方剂组成药物的分析研究, 如以损容性皮肤黧黑斑、粉刺、 斑秃、 唇风、 体癣等病类方, 探讨该病治疗方剂的遣药配伍规律。 ③ 以药类方: 对于主要组成药物或主要配伍关系相同、 组方结构相似的一类方剂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 以进一步认识此类方剂的基本证治, 如以祛风药为主组成治疗皮肤病的一类方剂进行研究, 揭示相关类方的配伍规律和变化规律。

  5 整体美容

  中医美容着重的是整体的养内荣外, 长久的美, 讲究“治本 ”, 它是通过调理人体机能来达到美容效果的 . 因面部的红润光泽是以气血为本, 并与五脏有密切相关, 故中医美容首从补益调理气血着手, 进而调整人体神经、 内分泌以及代谢等功能。 通过文献考证和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医美容学是颇具特色的。 首先,在理论基础上她以脏腑经络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 强调人体外观如皮肤、毛发、 体表的病变当责之于其内在相应脏腑功能的失调和气血津液的盈亏, 为确立丰富多彩的美容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 在美容方法上强调整体调节, 内外合治, 针药并施, 药食同用等。 中医美容从整体出发, 十分重视通过内治来纠正脏腑气血的失调从而保持容颜美, 如 《圣济总录》 云驻颜美容 “当以益血气为先, 倘不知此, 徒区区平膏面染髭之术, 去道远矣”. 在处方用药上常用培补腑腑、 调理气血、 疏通经络之品, 如 《千金要方》 的 “久服颜如童子方”、 《圣济总录》 的 “枸杞丸” 等均为补虚驻颜的代表方。

  6 与现代科技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研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美容研究应当重视与现代科技、 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 提高科技含量。 要用现代科学技术, 深入发掘祖国医学美容的财富, 开发出具有中医特色的美容化妆品及美容药品。 如果能有机地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中医美容学相结合, 将会使中医美容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至少在美容新剂型乃至新产品的研制、 美容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是大有可为。 近几年来国内同志们的探索及国外的研究均证明了这点。 如白芷一直是作为美容佳品应用, 《神农本草经》 谓其 “长肌肤, 润泽,可作面”; 《本草纲目》 谓其 “去面黑”. 但对其作用机理、有效成分等无法说明。 经现代研究, 发现白芷主要含有挥发性的白芷素, 而白芷素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正是通过其酶抑作用可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从而具有增白作用。

  再如中药防晒剂的研究, 按传统的方法, 常选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中药, 经现代研究, 在太阳光线中, 会引起急性皮炎 (红斑) 和灼伤皮肤的是波长为 280~320nm 的中波光线, 而 320~400nm 的长波光线会氧化表皮中的还原黑色素而直接晒黑皮肤, 因此, 我们研制防晒剂就不能仅从清热解毒、 祛风止痒药入手, 而要结合现代研究成果, 选择那些能够吸收阳光中紫外线成分的中药作为防晒霜的基础用药。 此外, 引进现代先进的制药技术, 在传统美容制剂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些新的美容剂型, 如胶囊剂、 冲剂、 颗粒剂、 气雾剂、 霜剂、 面膜等, 这些剂型将会更受欢迎更具竞争力。 如能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 结合中医学的针灸按摩原理, 我们很可能研制和开发出新的美容技术或产品,使之造福于 21 世纪的人类。

  中医美容手段多种多样, 除中药美容外, 还应重视食膳、 针灸、 推拿按摩、 气功、 心理、 养生等美容方法的研究。 总之, 中医美容这一历史悠久、 独具特色的美容方法,在当今世界倡导 “顺应自然, 返朴归真” 的环境中, 在广大致力于中医美容事业的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 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中医美容学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岚 , 沈静 . 前景广阔的中医美容学 [ J] . 中华医学美学 美 容 杂 志 ,2006, 5.319-320.

  [2] 王欣。中医美容及未来发展趋势 [J] .中国美容医学, 2000, 1.71-72.

  [3] 吴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 [J] .江苏中医药 ,2006, 11.79-80.

  三药配伍在中医美容中的运用机理

  山药、茯苓及白术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本经》均列为“上品”.山药甘、温、平,补脾肺肾,益气生津;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及宁心安神的功效;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及的功效之功;3药配伍,相须为用,补土生金,在古代中药的美容技术应用上体现“肺合皮毛”理论,可用于治疗皮肤干燥、黄褐斑等皮肤疾病及美容养颜,由于其配伍在历代文献及现代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尚未关于对其配伍机理及临床运用的深入报道。现将其配伍机理分析如下:

  1 中医美容与脾肺的关系

  中医学所说的美,是指脏腑协调而反映于外的美,如《灵枢·外揣》曰:“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曰:“气血盛则髯美”、“气血和则美色”.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至全身,脾胃功能正常化源充沛,血足形充自然美容。若脾虚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亏虚,肌肤失去营养,以致湿热熏蒸;或因肾阴虚,血弱不能华色,水亏不能制火,虚热内蕴,郁结不散可致黄褐斑、水肿、肥胖、斑秃等;肺主卫气,与皮肤美容关系密切,如《灵枢·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也。”即“肺是皮肤在肌体内的一个加湿器”,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将脾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和津液运送到皮肤,使之得以充养,若肺气阴不足,则津不敷布,毛发干枯或面容早衰,皮肤必粗涩枯稿等,因此对于脾肺功能失常所造成的皮肤疾病等,均宜“从脏治象”,即从脾、肺两脏治疗,如李东垣所言“治脾胃以调五脏”,周子干《慎斋医书》曰:“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黄帝内经》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周小平等[ 1 ]通过进行健脾肺、补营卫抗皮肤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证实健脾肺、益营卫可提高血清与皮肤中的 SOD 活力,降低其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 含量,保护红细胞膜 Na+- K+- ATP 酶活性,从而能够维持细胞物质转运道路通畅,减少氧化损伤,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2 单味药在中医美容中的运用机理

  山药具有健脾固肾补肺,抗皮肤衰老,还可减少皮下脂肪沉积,《太平圣惠方》 有“益颜色”及《本草纲目》有“润皮毛”的记载,因其属补气类中药,长于健脾补气,脾气足则肌丰肤润;《本经》曰:“ 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医学入门》曰:“补肺润皮毛,久服益颜色”;李东垣曰:“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药品化义》曰:“ 温养肌肤”.詹彤等[ 2 ]研究结果表明山药有明显抗衰老作用。白术香气袭人,穿透力强,开毛窍、畅营卫,润肌肤,去黑气,对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药性论》 曰:“主面光悦,驻颜去斑。”例如,用白术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状,均匀涂于脸上,可治雀斑,李时珍称此方治雀斑“极致”.现代研究表明[ 3 , 4 ],白术具有滋补强壮、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凝血等功效,久服可悦泽润色、延年益寿及抗衰老。茯苓美容作用历史悠久,在《本经》中,茯苓被认为可“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陶弘景称之为“上品仙药”,因其能“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炼魂,利窍而益饥,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晋代葛洪对其记述为“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瘢灭面,体玉泽”.《本草纲目》曰:“酒浸能肌体润泽,看守年耐老,面若童颜”;《抱扑子》曰:“久服颜瘢灭,面生光玉泽”;《本草品汇精要》曰:“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

  《经验后方》记载,食用茯苓百日,可以润泽肌肤、延年耐老。清代慈禧太后、乾隆能享高寿,茯苓食用频率最高。

  3 三药配伍在中医美容中的运用机理

  山药、白术及茯苓为白色状,入脾经,三药常两两配伍,白术茯苓之配伍,见于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等健脾着名方剂,根据《本草正义》记载白术“富有膏脂,故苦温能燥,亦能滋润津液…万无伤阴之虞”,故二者配伍起到补气健脾作用;山药茯苓之配伍,见于《本草再新》曰:“补品中之王道者,合茯苓用之尤良。”二者同入脾、肺经,相须为用,山药得茯苓则补脾而不留湿,茯苓得山药则利湿而不伤阴,补渗兼施,健脾补肺,助营卫之气的生化和敷布,延缓皮肤衰老。山药白术之配伍,一刚一柔,阴阳平补,即补脾阳不伤胃阴,养胃阴不碍脾阳,共奏益气健脾,养胃生津之功,故三药配伍,一方面可将脾精宣散卫气于皮毛,通过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防御外邪侵袭;一方面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联系嫩白肌肤这一美容最主要内容,在强调增白效果时,同时提高皮毛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熊洪艳等[ 5]通过对明代《香奁润色》 中头面部美容方剂组方用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容与脾胃具有密切联系。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参苓白术散就是使用三药配伍,用于治疗因劳倦过度及饮食失节导致的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故三药配伍,补脾益肺,可用于治疗黄褐斑、皮肤干燥等。若精神不爽,面无光泽,皮肤干燥,配伍肉桂、川乌、桃仁、白蒺藜、巴戟天、肉苁蓉、石斛、萆解、补骨脂,如《局方》安肾丸;若肌肤枯暗,虚劳羸瘦等,配伍羊肾、人参、桂枝、熟地黄、肉苁蓉、当归、蛇床子、枳壳、黄芪、泽泻、山茱萸、白芍、吴茱萸等,如《圣惠》羊肾丸;若流注溃后,脓水清稀,饮食减少,不能生肌收敛等,配伍当归、白芍、陈皮、牡丹皮、黄芪、人参、藿香、砂仁、远志、甘草、附子、肉桂,如《外科正宗》调中大成汤。

  4 临床典型病案

  田某,女,黄褐斑,42 岁,2012 年 8 月 5 日初诊。患者颜面双颊部出现褐黑斑 2 年余,近 2 月来黑斑增大,斑色加深,逐渐向四周蔓延。曾服用柴胡疏肝散、维生素 E 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诊见:面色萎黄不华,皮肤干燥皱纹多,面部可见深褐色斑,以颧部、鼻翼最为突出,鼻翼与颧部融合似蝶翼状,表面光滑,无炎症及脱屑。纳差,便溏,易累,少气,急躁,眠差,月经后期,量少,舌胖大色淡红少苔,脉沉而乏力。证属脾肺两虚,湿盛,伴精血不足,络脉瘀阻。治宜补渗兼施,健脾补肺,祛湿,养血润肤。方拟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 15 g、茯苓 25 g、山药 25 g、白术 25 g、甘草 6 g、薏苡仁 30 g、白扁豆 15 g、陈皮 12 g、砂仁 6 g、莲子 12 g、柴胡 15 g、玫瑰花 15 g.每天 1 剂,连服 2 周后,纳差,便溏,心烦急躁,睡眠均好转,双颊、鼻翼与颧部色斑变淡,原方加黄芪 20 g,再服 6 周,诸证减,双颊、鼻翼与颧部残留斑迹隐现。继续服用上方 3 月后,黄褐斑全部消退,颜面皮肤呈正常肤色。随访,年未复发。由此可见,山药、白术及茯苓合用,再与其它药配伍,共奏补渗兼施,健脾补肺,祛湿,养血润肤,切合病机,收效迅捷。

  本文通过对山药、白术及茯苓配伍的临床运用及机理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突出配伍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系统开展药物配伍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指导临床正确遣药组方,减少中医美容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 小平 , 马艳红 , 傅延龄 . 健脾胃 、补营卫抗皮肤衰老作用实验研究。中国美容医学,2006,15(4)∶454~455.

  2 詹彤,陶靖,王淑如。水溶性山药多糖对小鼠的抗衰老作用。药学进展,1999,23(6)∶356~360.

  3 李怀荆。 白术水煎剂对老年小鼠抗衰老作用影响 .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6,19(1)∶9~10.

  4 余上才,章育正,赵慧娟,等。枸杞子和白术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4,4(1)∶12~13.

  5 熊洪艳 , 秦竹 , 张胜 , 等 《。香奁润色》头面部美容方剂组方用药特点。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2)∶21~22.

  《肘后方》中医美容方药特点探讨

  《肘后备急方》[1]( 以下简称《肘后方》) 是我国东晋着名的医药学家葛洪从其所撰百卷《玉函方》中采其要约而成,是现存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早载录中医美容方剂的医籍,“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2].现就《肘后方》中医美容方药特点作一些探讨。

  1 《肘后方》中医美容方的用药特点

  1. 1 多用外治法

  从用药特点来看,《肘后方》中的美容方除少数内服外,大多采用外治法,外用方占 83% 之多[3].如治斑秃、脱发,常用药物外涂法和沐浴法。“疗人须髯秃落不生长方: 麻子人三升,秦椒二合,置泔汁中一宿,去滓,日一沐,一月长二尺也。”“疗须髯黄方: 烧梧桐灰,乳汁和,以涂须髯,佳。”“染发须,白令黑方: 醋浆煮豆,漆之,黑如漆色”.又如治疗狐臭用于局部腋下,“青木香二两,附子一两,石灰一两,细末,着粉腋中,汁出即粉之。”此外,很多面疱疮、面黑等面部损美性疾病也多用外涂法。提示美容的给药途径以外用为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外用时局部皮肤直接吸收,疗效也迅速。

  1. 2 取象类比

  《肘后方》美容方以头面美容方剂最丰富,其中面部美容方剂又以美白方为最。美白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均选用大量带白字和白色的药物,如白石脂、白蜜、鸡子白、白芷、白术、白蔹、白附子、白头翁、冬瓜仁、杏仁、桃仁、白杨皮、白桐叶、桑白皮、白松脂、云苓……如“疗人面体黧黑,肤色鹿陋,皮厚状丑:

  细捣羖羊胫骨,鸡子白和傅面,干以白梁米泔汁洗之,三日如素,神效。”此乃取药物色白之象比类人面色,认为使用此类药物后其色白之象就会转移到人体,因而能起到美白的功效。花朵赏心悦目,既有红润的色泽,又呈娇艳婀娜之态,“花容月貌”就是形容容貌姣好。在书中即有内服桃花美颜色的方剂,一方“取三树桃花,阴干,末之,食前服方寸匕,日三。”一方“白瓜子中仁五分,白杨皮二分,桃花四分,捣末,食后服方寸匕,日三”,还说明“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可见葛氏认为白瓜子、白杨皮能使皮肤色白,加上红艳的桃花后便能收白里透红之效,而又可通过对增白功效药物和悦色功效药物药量比重的调整来满足个人对肤色偏白或偏红的不同需求。

  1. 3 发挥药物特性

  1. 3. 1 善用动物药 书中不少美容方用猪脂、糜脂、羊脂、狗脂、羊胆、猪胰等。如“疗人面体黎黑,又方: 芜菁子二两,杏仁一两,并捣,破栝蒌去子囊,猪胰五具,淳酒和,夜傅之。寒月以为手面膏”“令面白如玉色方: 羊脂,狗脂各一升,白芷半升,甘草一尺,半夏半两,乌喙十四枚,合煎,以白器成,涂面,二十日即变,兄弟不相识,何况余人乎?”此外,用白蜜涂面,治( 黑干) ( 黑曾) 雀斑,涂毛孔治白秃落发; 用牛髓治面黑皮皱; 以乳汁涂肤毛,滋润皮肤及毛发; 鸡子白作面膜治面皱黑斑,这些方法确实有效,直到现在广为应用。

  1. 3. 2 善用矿物药 矿物药药性猛烈,偏温或偏寒,有毒,具有杀虫解毒、祛邪辟瘟等功效。书中有不少美容方采用矿物药,如对于面生疱疮、酒渣鼻、头面疬疡、面( 黑干) ,常用黄矾石、石灰、硫磺、朱丹、铅丹、水银、珍珠、朱砂等。如“ 疗人头面患疬疡方: 雄黄、硫黄、矾石,末,猪脂,和涂之。” 这些组方以现代科技水平衡量,用铅、汞等都已过量,是不可行的。

  1. 3. 3 善用芳香药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暗生黑斑,而芳香类药物具有走窜之性,能开窍、通经络,使血气通行,荣卫和畅。如书中“疗人面无光润,黑( 黑干) 及皱”,采用细辛、辛夷、川芍、白芷等芳香药,配以葳蕤、黄芪、山药、白附子、瓜萎、木兰皮、猪脂作面脂敷面,通过祛风活血,润肤解毒止痒,使面容光润。再如“令人香方: 白芷、薰草、杜若、杜衡、藁本分等,蜜丸为丸,但旦服三丸,暮服四丸,二十日足下悉香,云大神验。”

  2 《肘后方》中医美容方的方剂特点

  2. 1 治疗美容方剂治疗疾病范围广

  《肘后方》其收载美容方剂的种类与数量在现存两晋南北朝医书中是最多的。其中美容方剂集中载录于卷六“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第五十二”一篇中,该篇除附方部分,共载美容方剂 67 首,其中以治疗损美性疾病的美容方剂为主,有 35 首,包括治疗面疱疮、粉刺、面鼻酒皶、疬疡的面部美容方剂 23 首,治疗发须秃落、发须黄白的美发方剂8 首,治疗狐臭方 10 首,此外在卷五“治瘑癣疥漆疮诸恶疮方第三十九”一篇中还载有治疗白秃的美容方剂 5 首,其治疗的范围覆盖了整个人体。

  2. 2 增加了保健美容方剂

  《肘后方》不仅是晋唐时期第一部集中载录美容方剂的医书,亦是第一部载录保健类美容方剂的古籍。卷六“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第五十二”一篇中就载有美白方 17 首,内服香身方 3 首,泽发方 1 首。如书中有一首方据称为“陈朝张贵妃常用膏方”,方用“鸡子一枚,丹砂二两,末之,安白鸡腹下伏之,出取涂面”,并指出“鸡子令面皮急而光滑,丹砂发红色”,敷面不过五度即能使面白如玉,光润照人。另有一首内服肥白方“大豆黄炒,舂如作酱滓,取纯黄一大升,捣,筛,炼猪脂和令熟丸,酒服二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四十丸,服尽五升。”还说明了“不出一月,即大即食,肥白。”

  2. 3 美容方剂与美容化妆品的融合

  《肘后方》中有染发剂、手脂、荜豆香藻、熏衣香方等化妆品,尽管数量不多,但却初步体现了中医美容方剂与化妆品的结合。书中有还将治疗美容方剂和化妆品配合使用来达到效果。如一首治疗小儿恶疮的方就将蛇床子合黄连二两捣末,以猪脂和涂。中医美容方剂与化妆品的结合是中医美容方剂和化妆品各自发展的需要和体现,两者的相互融合既扩大了中医美容方剂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新剂型的创制,同时亦使化妆品不仅局限于对容貌的修饰作用,更从保健治病角度,起到更好的美容效果。保健修饰化妆品成为了中医美容方剂的一部分,和治疗美容方剂相得益彰。

  2. 4 丰富的美容方剂剂型

  《肘后方》中美容方剂剂型已具备丸、散、膏、汤、酒等基本剂型,外用方剂亦增加了洗剂、粉剂、酒剂、醋剂、蜜剂、澡豆剂等。以膏脂剂剂型较多且颇具特色,既有用动、植物油脂直接和药调成的调膏,又有以水或酒将药物加热,滤净去渣而成; 既有加热浓缩的熬膏,又有以动、植物油直接煎熬药物的油脂膏、蜡脂膏,还有捣研膏、蜜膏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美容方剂的剂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肘后方》中首创多种面膜调制法,即以新鲜鸡蛋清,或以猪蹄熬渍,或用鹿角熬成胶体状物作面膜,敷贴面部,以治疗面部瘢痕,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面膜制剂了[4].

  2. 5 出现了美容成药

  为供长期用药和随时取药方便之需,一部分美容方剂被制成了成药,并用特定的容器储存。如治疗狐臭的方剂需要长期用药,《肘后方》中一首治疗腋下狐臭方就用绢囊盛烧好的矾石末,以常粉腋下。保健修饰类美容方如面脂面膏、抹发香膏、手油、澡豆等因为平时常用,故亦被制成成药以供随时取用。面脂面膏由于含有动物脂肪,容易变质,因此方后多指出需用瓷器贮存。

  3 结语

  《肘后方》是以论治急性病为主要特色,而其中记载了如此丰富的美容内容,年代又如此之早,实属罕见。书中许多美容方所选择药物易得,制作方法简便; 方药配伍科学合理,疗效显着。

  后世许多医书都引录有葛氏的美容方剂,如唐代的《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明代的《本草纲目》,乃至现代的《美容·秀发·丽影》、《最新美容化妆》都有采用[3],足见其影响之巨。虽然记载的某些美容方药或方术,以现代科技水平衡量,绝不可行,如有些外用药或化妆品用铅、汞过量。然而瑕不掩瑜,《肘后方》在防治损容性皮肤病及保健养颜方面的许多独特经验,对于中医美容治疗及美容药物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晋·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 黄霏莉。 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4( 1) : 28.

  [3] 晋·葛洪原着,梅全喜等编译。 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413.

  [4] 刘燕平,黄岑汉。 试论秦汉晋唐时期中医美容的萌发及兴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3) : 9.

 
更多>最新的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服务
点击排行